放鞭炮的来历手抄报

时间:2021-08-31

  导语: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放鞭炮的来历手抄报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放鞭炮的来历手抄报

放鞭炮的来历手抄报

  1、放鞭炮的来历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2、鞭炮的应急处理

  2.1、灭火方法:鞭炮若发生燃烧或爆炸不可用水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而应该用沙土盖灭,水会助长火势。

  2.2、炸伤眼的急救:首先应将伤者眼部、面部的污物及沙石颗粒等小心清除,可用清水冲洗创面。清水不仅能清除尘土等细小异物和血迹,还能使被灼伤的局部组织降温,并清除创面残留的化学物质,减轻进一步损害。如果皮肤表面形成水疱,不要将其碰破,更不要挑破。另外,水疱上不要涂龙胆紫等有颜色的药水、药膏,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