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中国剪纸(2)

时间:2021-08-31

  剪纸就是这样,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不同阶层的人。两晋时期,我们著名的书画家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等等文人逸士也参与到剪纸艺术中来推波助澜,剪纸更为流行。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鬓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又写着“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裁之,贴宜春二字。”原来在古代,人们把正月初一这一天定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就是人日。在人日这一天里,人们要用七种菜做汤,用彩色幡纸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妇女们,把剪成的人呀、鸟呀等等装饰品戴在头上或贴在窗上,还要剪各种春幡、春燕、春蝶等,作为节日礼物。“幡”呀,就是用丝织成的绢帛,剪成的悬挂物;“镂金作胜”就是将金箔剪刻成花样,成为妇女的一种首饰,在人们中相互馈赠。刻着花草的,叫它“华胜”;人物的,就叫“人胜”;还有几何形的就叫“方胜”了。“剪彩为人”指的是用丝织品剪成的人物形象。文人雅士在这一天还要“登高赋诗”。后来这些风俗就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还专门作了一首《人日》的诗,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写出了两晋时期人们对剪纸的热爱。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剪纸已经成了人们逢年过节祈福纳祥、驱邪敬神、居家装饰必不可少的饰物。还把剪纸用来作为走马灯的装饰画和丧葬的陪葬物品。一九五九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南北朝时期的陵墓中出土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就是最好的事物见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代,剪纸的应用领域就更宽了。剪纸纹样被应用在了丝绸印染和其它工艺中去。其中,有一种“金银平脱”的工艺,就是将镂刻的金银箔平贴在漆器或铜镜背面,经过填漆磨平,这样在漆地上就显现出金光灿烂的花纹。用这种工艺做出来的“银平脱胡床子”,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它充分发挥了剪刻镂空的特点,极为富丽美观。在河南省郑州也曾出土的有唐代金银平脱铜镜(直径36.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