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句子摘抄(2)

时间:2021-08-31

二、中华民族渴求母性庇佑的心理

  西天极乐世界中的如来佛祖与观音菩萨,作为取经事业的发起者与实施者,一个为至高至善的代表,一个为救苦救难的菩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观音菩萨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完全脱离了正统的宗教教义,而是采取民间传说与宗教艺术相结合的手段,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母性崇拜意识融入其中,重点刻画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渗透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对母性的渴求与依恋的文化观念。

  观音菩萨不但外表异常美丽,更兼具救苦救难、慈悲心善、和蔼可亲的特质,浑身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其主动请缨,担当寻找取经人,负责领导取经任务完成的重任,充分表现了其大仁大爱的母性光辉。佛祖传经的目的,是为了劝人为善、“养气潜灵”、“不贪不杀”(第八回),对于这一善举,心怀众生的观音菩萨自然是不辞劳苦、不畏艰辛的。她一手组建起的取经队伍成员,并不都是品性仁善、意志坚强、品行端正、能力超群的君子之辈,相反竟都是有罪之人:唐僧是前世不听佛讲而被贬下凡间的金禅子转世;孙悟空曾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猪八戒曾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身猪胎;沙僧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小白龙则纵火烧了龙王殿上的夜明珠。菩萨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罪过而弃之不用,反而不断发掘其身上的优点,使他们优化组合,赋予其重任,并在西游路上设计了九九八十一难,让他们锻炼心智,坚强意志,最后一步步地归于正道,甚至菩萨还鞍前马后的亲自上阵考验他们的决心与毅力(第四十二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真可谓用心良苦,而最后终于使一个肉身凡胎的唐僧和四个妖怪徒弟修成了正果。当然“这仅仅是就取经故事本身来说,推而广之,从整个人生的意义上讲,象征着母性的观音菩萨在一步步地引导着人们走上正大光明之路,取经的绝不仅仅是唐僧师徒,而是整个华夏民族。”

三、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

  另外,从观音菩萨与孙悟空的关系来看,体现了作者追求朦胧的自由平等观念的文化精神,这与当时流行的“心学”密切相关。明代文人受心学的影响非常大,如王艮、李贽、何心隐等人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些文人普遍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心学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吴承恩创造的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叛逆张狂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英雄形象。《西游记》前七回基本上就是孙悟空个人的英雄传记,他本是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而成的天产石猴,一出世就显现了不寻常的勇敢,带领群猴发现了水帘洞,在这古洞神州、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自由自在的日子。然而它并不满足,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奇寿,于是飘洋过海,寻师访道,终于学成归来,先闯龙宫,求取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后闹地府,把猴属一类的名字皆从生死簿上钩去了,被四海龙王与十代阎王告上天庭。受召安后,先被封作避马瘟,因嫌官小,打出南天门,后封作徒具空衔的齐天大圣,大闹蟠桃盛会,被二郎神捉住后,经“刀砍斧剁,枪刺剑咵,莫想伤及其身”(第七回),最后被老君放在八卦炉里煅烧了七七四十九日,不但没将其烧死,反而使之炼成了火眼金睛,又一次大乱天宫,玉帝无法,只好派人去请如来佛祖,最后终于将其压在了五行山下。孙悟空的自尊意识极强,其大闹天宫的直接原因就是玉帝藐视他,完全轻视他的手段和能力,不能真正地唯才是用,只知一味地欺骗和打击,这对于追求自由平等的孙悟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因此,他向如来叫嚷道:“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虽然行为叛逆至极,但也无非是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个性自由,可还是被如来佛祖一掌压在了五行山下。当观音菩萨受命于佛祖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人时,路过五行山下,不禁为这个“十万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第八回)的英雄惋惜不已,当悟空稍流露出悔改之意时,菩萨立即满心欢喜,为其指引了一条再修正果的明路,而且,在西行取经的路上,观音又一再地考验、锻炼、帮助悟空修成正果。可见与玉帝相比,观音菩萨尊重人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尊重人对于平等自由的要求,可以充分引导、发挥人才的最大使用价值。

【《西游记》的句子摘抄】相关文章:

1.西游记环境句子摘抄

2.西游记精彩句子摘抄

3.西游记句子摘抄大全

4.西游记句子摘抄

5.西游记精美句子摘抄

6.西游记的句子摘抄

7.西游记句子赏析摘抄大全

8.西游记句子欣赏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