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华】师说说课稿四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网上发布说说,用以记录和分享生活日常。什么样的说说才具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利用补白和给词语换个说法等方式来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等词语。

  能力目标:重点研读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学无止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情感目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3.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说教法学法

  1、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我打算引导学生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礼”、“特地”、“毫不保留”等词语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我打算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创设情境读,默读等方式品味语言,引导感悟,激发情感。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的话。

  3、本节课的关注维度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现在才三年级,但我班学生的表达能力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像程潇艺、祁致远等学生能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像季文静、徐仁贵等学生很少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时不够流畅、连贯。针对以上问题,在这节课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⑴课前就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发放了预习要求,要求他们以作业的形式较扎实地完成预习。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上课时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不要总是在优秀生的带领下完成学习目标,只有他们真正读懂了课文,他们才会乐于表达,才会愿意听别人说。⑵在感受人物的品行时,以学生的汇报交流为主,给他们表达的时间。⑶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别人的话,在倾听和模仿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用课文最后一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入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思考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用“──”标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他们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谈孔子的品行。通过研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等句子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如果学生在理解词语、感悟句子时有困难,我将采用给词语换个说法、创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三)谈老子的品行。让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并思考: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你又体会到了老子的什么品行?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等句子感受老子的谦虚等。

  (四)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用自豪的语气读文章最后一段,来赞颂两位大思想家的学识与品行。

  (五)以“我想对孔子说……”或以“我想对老子说……”为开头写或说几句话。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二是学生读一读他们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老子和孔子的名言。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随机板书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师说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不仅文言现象典型,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作者通过批判社会上不肯从师学习的坏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和标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师说》紧随《劝学》,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作品,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所以,《劝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学会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能力目标: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同时认识本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的眼光。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回译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稍带补充第二课时,使教学过程完整。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导入:图片展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同时向学生讲述柳宗元抗颜为师的典故,从而由“为师”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是我上课的重点。主要有3步:

  1。解题:解释“说”的意思,“师说”的意思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著作和一些观点。

  3。翻译和正音正义:借助注释和字典疏通文章的大意是交给学生的课前任务,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穿插讲述重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尤其在翻译环节体现出来,而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课文的各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重要性,择师标准,师生关系,写作缘由

  2。分析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层层推进。理论阐述 完成这项任务后请学生回译,看着译文,翻回原文,如果能回译出来,就说明差不多能背诵了。然后全班齐读。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回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很有挑战性。

  第一个课时到此结束,在第二个课时中,以此类推,在论述择师的标准,师生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论述的,分析并且掌握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特色。我认为论说文的要点就是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并借鉴写作的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写作特点总结: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 (因果论证)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

  对象 结果 角度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