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辽代诗人赵延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再现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风光和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尽显契丹地域风貌,契丹民族的勇武性格与豪爽气质也淋漓展现。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的是中国北方大模中游牧牧民的生活图景。前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言情宜真,写景宜真,记事宜真,唯真才能传神。这首诗笔墨所至,绘声绘色,无不真切质直,是具备这三真的。

  诗的首联写大漠中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黄沙风卷即风卷黄沙。半空抛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如用飘则无此沉重感),更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云重阴山即阴山云重。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故曰重。阴山本来就表现的就是阴冷的一面,再加上上有重云密布,下有积雪遍野,其冷而荒的景象便展现出来。首联破题,来势突兀峭拔,景象博大、辽阔,颇得雄浑意象,通篇气力,由此定格。

  颔联与颈联,以两组对句分别写出大漠中常见的四种景象,从而使一幅雄奇的大漠生活图臻于完善。这四种景象是:其一,寻水。沙漠缺水,且由于流沙的不断移动,水源不能定位,往注今为涓涓细流而明日即沙丘鳞次。所以,牧民不得不常常四处探水,探得水源,便移帐就之。此句可见牧民游牧生活的特点。其二,射难。射雕箭落即箭射雕落。著弓沙,用弓收拾起来,这种意义上的抄字,本是个方言词,《辞海》解释为以匙取物曰抄,这当是是个很形象的动作,牧民多在马背上生活,其射雕往往在马背上开弓,射落之后亦不必下马拾取,只须用弓一抄便可拾取,由此可见射雕者的矫捷。其三,饥鸟啄果。鸟在冬天的大漠中,饥无所食,即使遇到霜果也不放过,因果实冻结,故须啄要而食之,啄字下得逼真、贴切,荒漠冷落,由此句可见。其四,渴马奔河。河水冻结,马渴而不得饮,为了寻找水源而不得不奋力奔跑,不策而奔,故日自跑。这也是沙摸中常见景象,动物为了饮水,往往长途奔跑,直至找到水源为止。以上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  尾联仍是写景,写牧民找到水草肥美之地,支起帐篷,夜间从树林里折得树枝,燃起籍火,取暖或烧烤猎物以供食用。这也是习见的游牧生活场景,如《辽史营卫志》所说:随水草就畋猎,岁以为常。

  这首诗的长处是真实地反映了游枚生活的状况,情真景真,略无藻饰,写景之中兼含记事,笔墨中时见贞刚雄杰之气。这种风格的诗篇,在南方文学中是罕见的。但从诗艺的角度看,似有不足之处。诗的真谛,要求景尽情不尽,语尽意不尽,越尽味不尽。而这首诗却没留下多少值得回味之处,失之于尽。再说律诗的中间两联,或写景,或叙事,或述意,其要旨皆须有虚有实如此,才能生动灵秀。而此诗皆动态之景,填得过实,尤其是第三联,应当变换笔法,别开境界,而此诗却仍用第二联的笔法。以贯之,如此。则使全诗伤于板滞。这些虽是小瑕,读诗时亦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