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2)

时间:2021-08-31

四、多样的音调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了诗的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同样在现代诗歌中也不少见,如叠音:轻轻的,悄悄的。双声:艳影,清泉。叠韵:荡漾,青荇,招摇,斑斓。

  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曾经这样说过:“一首诗的存在依靠内在的形象,依靠先于该诗形成的发音模式。当一个词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一首诗却已经唱响了。这是内在形象的音响,这是诗人的听觉在触摸它。”(《词与文化》)诗歌的美感正是来源于这些富于变化和律动的文字,没有曲谱,却能歌唱,没有影像,却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诗歌即是歌诗,既可吟咏,又可传唱。于是就有了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读诗的过程中,随着诗歌节奏、韵律变化而变化,随着诗人感情起伏而升降。可以说,既是在读诗,又是在读诗人,读诗人运用灵巧的手演奏出的音乐。

  对于学生来说,已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作支撑,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性灵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诗歌学习正好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需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来自诗人心底的真挚作品,震撼人心的诗歌史诗,既有丰富的广阔历史风云变化,又有动听的温馨的乡间小曲。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感可以令一个人超凡脱俗,返璞归真,身心愉悦,其巨大的音乐魅力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