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妈妈优美散文

时间:2021-08-31

  妈妈离开我们已经24个年头了,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和蔼可亲的人。妈妈出生在1941年,那时候咱国家还没彻底解放,生活很贫困的同时,女孩家读书就更是少有了。但我的妈妈很荣幸,从小到大都有父母的疼爱和喜欢,哪怕是在生活上苦着自己,也要让最乖巧的女儿读书识字。在那时的姥爷心里就有一个超出一般人的思维认识,无论男人女人不读书将来就没有出息,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时候。再说了,女孩咋了?就只配在家里做针线绣荷包?女孩有了出息父母和家族也光荣!所以,妈妈很荣幸,比一般的女孩都幸运,生活在一个即吃喝不愁的家庭又有父亲先进的思想教育,也就成了村里的同龄女孩们最羡慕最崇拜的偶像。妈妈是幸福的,也是娇宠的,有幸在那个不尊重女权的年代读了12年的书,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令人惊羡的高中生。

记忆中的妈妈优美散文

  本来妈妈在姥爷的计划中可以彻底的出人头地,走入知识分子的女人行列。本可以给家族增光,给家庭带来荣耀。但姥爷最终还是失算了。在那个凡事讲出身论成分的荒诞岁月里,妈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女子成人大学。一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显得异常的兴奋。然而,那张刻着红印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村子后就被无情地毫无声息的搁浅了……妈妈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姥爷也失去了把大话说在头里的炫耀之言。那个年代,别说一个女孩家上学,就是男孩子上学只要成份不好也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妈妈哭了,姥爷沉默了,但还是没免去很多人都背后讥讽:看看,让女孩子上学白搭吧?白花心血栽培了吧?女孩子长大了就是得嫁给婆家,就像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娘家能借上啥光?

  但是妈妈的学没白上,在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就因为识字还是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妈妈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幸福家庭。姥爷也因为有一套经营那几亩土地的经验,也就成了本姓家族里的当家人,说一不二,很有威望。我的几个舅舅都已成家却一直没有分家另立门户,所以,姥爷这一家是个非常团结的大家庭。在那个年代姥爷一家就是村里令人眼红的大家族。可是,土改运动开始了,村里首先被整的人就是姥爷,一些被姥爷接济过的村民也乘机起哄,恨不得一下子把姥爷的土地分光。结果土改时姥爷成了村里拥有土地最多的头号大地主 。在外地工作的大舅、二舅、三舅因为姥爷成分问题牵扯,先后被赶回了老家,一穷二白瞬间一无所有,结局非常的凄凉。许多年以后,妈妈从知情人那里打听了才知道,妈妈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被压在村子里,村长看不起上学的女子,说那是地主阶级的资本主义思想做崇,女孩就是要呆在家里,读书识字那叫走资本主义道路,应该遭到打击。再说了,一个成分有问题的家庭因为那个年代这样的思想泛滥的作怪,是不可能走进大学的校门的。

  后来, 三年的自然灾害时妈妈只有随四舅、大姨到过大连,大姨和四舅到找到了工作并在那里安家落户了,妈妈是家里的老小,一直被姥爷、姥姥宠惯了,所以妈妈老是思念姥姥,夜里经常会醒来哭上一阵子,没办法只好又回到了老家,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本分老实但是成分最好的祖辈都是贫下中农根红苗正的爸爸。

  记忆中的妈妈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每当村里要办黑板报或者书写什么材料时,村干部都会陪着笑脸来求妈妈,这个时候也是妈妈最开心的时候。妈妈也总是有求必应,记得有一次要写一份稿子,不知为什么要求字体细小,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艺术笔,妈妈试了好几只钢笔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没办法妈妈就把钢笔尖反过来磨磨(因为太尖会划破稿纸),那种纤细娟秀却刚劲有力的笔迹至今还记忆犹新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妈妈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会记录一些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尽管篇幅不长,可看得出那个时候妈妈的内心是寂寞的,苦闷的,也是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和姐姐的童年一直是妈妈的寄托和期盼。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见在抽屉里有一个红色的语录皮本子,上面有妈妈记录的家里的开支记录。今年家里的肥猪卖了多少钱,兔毛卖了多少钱,各种粮食卖了多少钱;姐姐上学花了多少,买化肥花了多少,哪家亲戚生小孩拿了多少,结婚的礼份子拿了多些等等,都体现了母亲的节俭和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本领。而且妈妈,每次都不会厌烦,每年都会最后统计一下,可自己看到每年都是超支的,妈妈总是默默无语的叹息着。谁让那时的日子苦呢?而日记的最后一页是记录妈妈向亲朋好友借钱借粮的记录,张家二十,李家的五十,王家的一百……可见那时候妈妈操持这个家是多么辛苦多么的不容易。

  也许是受妈妈勤俭持家的思想影响,我从上初中寄宿开始,自己就学会了记录自己每月的生活开支,并尽可能做到有结余,尽可能的少向妈妈张口要钱,能为家里省多少就多少,这个习惯自己一直保持到现在。尽管那时候爸爸给的生活费很少,可自己每个月总能省下来,那时候的自己可是班上的“富裕户”,因为每当同学们生活费撑不到月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我这里借了。

  上中学了慢慢才知道学校的几任校长和好多任课老师都是妈妈的同学,谈起妈妈,她们都为妈妈惋惜,说妈妈是当时学校里难得的高材生,文化课一直第一名的女才子。就是不考个状元也得做名教师吧?谁也没想到妈妈竟会被埋没在农村,会和庄稼粮食土坷垃打一辈子的交道。 都说,可惜了一位才女呢。

  八十年代,很多东西都是供不应求买不到的,那时候时兴用缝纫机做衣服,可缝纫机在农村很难买到,妈妈就给她一个在缝纫机厂当领导的同学写信,人家给妈妈批了十几台缝纫机,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了全村子大新闻。村里的庄稼需要化肥农药,可是村里没门路,妈妈就去求县里农资公司的同学,给村子调来需要的化肥种子。反正小时候记得妈妈好像在每个地方都有认识的同学,那时候村里人遇到麻烦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找妈妈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