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人舒婷散文(2)

时间:2021-08-31

  与《今天》亲密接触

  稍有诗歌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今天》对于中国诗歌的重要性。《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以诗歌为主,兼有小说、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是新时期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围绕这个诗刊的诗人,主要有北岛、芒克、食指、江河、方含、杨炼、顾城、严力、林莽等,被称为“今天派”。

  最早将舒婷引进“今天派”的,还是蔡其矫。早在1977年经蔡其矫介绍,舒婷与北岛已有书信往来。1979年10月,舒婷从工厂请假上北京,蔡其矫带着北岛到火车站迎接,接触了北岛、芒克、杨炼、顾城等的作品,舒婷“不啻受到一次八级地震”,因此舒婷很快就加进了“今天派”,并开始与一个特定的词“朦胧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此舒婷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中国诗歌的历史深处。

  舒婷最早在《今天》创刊号上发表的作品,是《致橡树》。《致橡树》原作本叫《橡树》,经蔡其矫介绍给艾青,艾青看后又推荐给北岛,并建议改为《致橡树》,经北岛在《今天》发表。此后,舒婷的很多诗,如《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呵,母亲》等相继在《今天》发表,她的名字从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北岛、舒婷等青年诗人的创作在城市知识青年中,影响逐渐扩大,而文学变革的潮流也成难以遏制之势,这样,从1979年开始,他们的作品开始为部分刊物审慎、有限度地接纳。这一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经邵燕祥之手,在4月号上刊登了舒婷的《致橡树》和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新诗潮从地下走向公开。

  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岂料,经过一番争论后,“朦胧诗”反倒因此得名而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自此,朦胧诗风靡全国,朦胧诗人更是被人推崇备至,而作为胧派的惟一女性诗人的舒婷,更是朦名扬天下。

  与其他“朦胧诗”人相比,舒婷是最早得到“主流诗界”有限度认可的诗人。由于舒婷的诗歌在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上很切合“文革”后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温情的渴望,因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直到今天,她的许多诗歌,如《致橡树》,仍被许多女性当作一种爱情的理想境界而被广泛传诵。  灵性散文,别样花开

  自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大展以后,“朦胧诗”的势头彻底衰减了下来,而此时的舒婷,已开始把精力转向散文创作。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心烟》,这是她最早的散文集。此后她每年都会有一两本散文集问世,至今已出版散文集近十部。从总体上讲,舒婷的散文延续了她作为诗人的灵气与浪漫,注重个人心灵的自然表达,语言幽默风趣、典雅,揉中西方艺术,富有文化韵味。

  如今,舒婷写散文,但她骨子里仍是一名诗人,也仍然以诗人的身份深刻印在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心中。她说:“写作是比较自愿的事,它是流自心灵的东西。写作也很痛苦,它来的时候,你无法拒绝。我很幸运,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记得我,我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中了一个大大的彩票。……诗歌是带有自发性的民间艺术,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阻止它。我热爱诗,因为我爱美。我写散文,我认为是对语言的一种翻耕,是对语言的一种重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