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粉坊散文(2)

时间:2021-08-31

  “片粉皮”,就是制作粉皮。粉皮是由淀粉做成的圆形食品,是夏天人们常吃的一种凉拌菜原料,讲究的事“炒肉拉皮”。

  “片粉皮”,是由制作方法而得名。“片粉皮”,也是要用一口大铁锅烧开水。与“漏粉”不同的地方是:制作工具不用“漏瓢”,用“漏镟子”;原料不用“湿淀粉”,用“湿淀粉水”。“铜镟子”,是用红铜片打制而成的,形状像个中号搪瓷盆似的。操作时,盛一勺“湿淀粉水”倒进“铜镟子”里,操作的人双手提着“铜镟子”两边,一晃悠,让“湿淀粉水”在“镟子”底上分布均匀,立刻把镟子插进沸腾的开水锅里,再一转悠,镟子里的湿淀粉水就被烫熟了,然后再立刻把镟子插进装满凉水的槽子里面,慢慢的用手把已经熟了的“粉皮”起出来,就成了一张透亮的湿粉皮,经过漂洗,再把湿粉皮一张一张的平铺在长长的“拍子”(也叫帘子)上。“拍子”是用长秫秸串成的,长六尺、宽二尺,一张拍子能平摆十来张“湿粉皮”。冯家粉坊每次“片粉皮”,都要晾晒几十张拍子。等到晾干之后,把粉皮一张张的摞起来,包成大包小包的批发出售。

  冯家粉坊的掌柜的,叫冯老四,是从乡下搬来的。他从小扛过活、种过地。老伴也是个实在人。老两口雇一个伙计,忙乎一个粉坊,确实够辛苦的。加上家里人口多吗,日子过的也挺紧吧,整天吃“黑粉干粮”(用红高粱面掺淀粉缸底层的杂质淀粉蒸成的小勃勃)。这老两口有一样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在苦难也要供孩子念书。他们说要“想方设法”改变门风,不能让孩子们在向他们那样“土里刨食”、“受苦大累”。

  他们家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都给“供出来”了,实现了他们多年的愿望。他大儿子上县苗圃当了技术员,大女儿随丈夫在东北煤矿当工人,二儿子和小女儿当了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三儿子还当上市图书馆的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