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尔 中秋夜散文(6)

时间:2021-08-31

  1616年,迪卡尔从普瓦捷大学毕业后,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1618年,他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1621年笛卡儿退伍,并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度过了20多个岁月。在此期间,笛卡儿专心致力于哲学研究,发表了《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著作。1649年,笛卡儿受瑞典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做家教。不幸的是,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他患了肺炎。

  1650年2月11日清晨,窗外飘舞着鹅毛大雪,已经病了几天的迪卡尔睁开眼睛,望了望不远处的书架——那上边放着他的教材,他动了一下,似乎想站起来,要给女王上课去。然而,那已经超出他的能力。他满怀歉疚地看了不远处的王宫一眼,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当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才感受到,在这个幽怨的王宫中,他迷失了自己。也许,他会想到一句中国人的话:叶落归根。他人生遇到的一切,都是必然。不过,能够让我们心安的是:迪卡尔依然在这个世界上行走……

  笛卡尔的命运与诸多大师并无不同,他去世后获得的荣耀远比生前多得多。总是要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大师的聪慧与睿智,这是先哲的不幸,更是世人的悲哀。命运的羔羊——面对世界和他人,迪卡尔像羔羊一样驯服,这决定了他一生的结局。

  法国大革命后,迪卡尔的遗骸被移进了卢浮宫,供人瞻仰。之后,他的头颅更是经历了不可想象的遭遇:一次展览时被偷梁换柱,先后多次易主,每名主人都在他的头骨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后转卖给下一位,最后一位买主花了37个金法郎。后来著名化学家贝尔斯留斯将它赠送给了库维埃的一家人类学博物馆,笛卡尔的头骨才算安顿下来。法国人总算真正认识到了这位大师的历史、人文和科学价值。  这既是法国人的庆幸,也是人类的庆幸。

  迪卡尔说:思考是我们唯一的尊严。一个人的生命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度过生命的每一分钟。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是在费尽心思地刮骨索取、争名夺利中蝇蝇度过,而是在生命的过程中思索,那么,即使我们无法做到迪卡尔那样,也是值得欣慰的。

  夜也许很深沉了。中秋的夜晚,是有些寒冷的。我跺了跺脚,手机的铃音突然响起,不用看,就知道是妻子催我回家休息。抬起头,我想和这个中秋夜做个告别,让我意外的是,从云缝里射出一道月光,明亮了我的眼睛。霎时,一只白色的蝴蝶,精灵般从云缝中翩翩穿出,仿佛,还带着某种缥缈的声音。我知道,那是迪卡尔的灵魂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