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看社火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欢欢喜喜过大年了。一年四季,只有过年才有爆米花和肉吃,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只有过年的时候,小孩子才不用干活;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大人才不会随便训斥小孩;还有只有过年,才能长大一岁。那个时候,多么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自己的事情能够做主,不用事事都给大人管着,总想过一种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正月十五看社火的散文

  其实,小时候更喜欢的是过正月十五。过年是很开心,但过年只是自己一家人高兴,最多去亲戚家拜个年,去左邻右舍串个门。而过十五则不同,是全村人甚至几个村子许多人一起热闹。而过十五最热闹的事,莫过于闹社火了。

  文革期间,过十五没有社火可闹,那些东西都是属于“四旧”,早已被破除了。文革结束后,有些村子就开始筹划摆社火的事情了。

  我的家乡合阳,社火是很出名的,有合阳县令段公士聪一首诗为证:“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礼仪甲天下,社火赛扬州。”扬州的社火我是无缘观看,但很幸运,合阳的社火却是看过两年。

  第一年,看的是三池的社火。正月十四到十六,一连三天下午都摆社火。三池社火的盛况,我听母亲说过,但总归不如亲眼看一看才过瘾,才能满足好奇的心理。

  我对三池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母亲的娘家在那里。小时候去外婆家,经常碰到村子的人问我:“这娃是扬儿的外甥吧?长得就像舅舅。”听到这话,特别开心,原来人家认出了我,就高兴地回答:“是啊!去外婆家。”

  三池村位于陕西合阳县城东北,108国道旁,紧邻同家庄乡政府,是乡里的大村子。交通发达,距108国道、西禹高速比较近,也是自古至今从山西过黄河、然后上西原到合阳县城必经之道。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古时是一片大平原,传说龙王巡视期间看到此处美景,高兴地落下三滴眼泪,落地后化作三个大池塘,故称三池村。小时候去三池,也曾看过三池的池塘,只是感觉比我们村的涝池好像大一点点,水似乎也深一点点,其余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三池的社火,是合阳社火里的奇葩,从古代起就有“北三池,南黑池”的说法,而三池社火以“悬、巧、奇、文、趣”的特点独领风骚,足见其名气之大。

  从我家到三池很近,不到两公里。外婆家在三池,一年都要去几次,看忙罢(pà)、拜年、母亲让我送东西,或者到外婆家取什么东西,有时是去传话。

  自从知道三池闹社火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早早就约好,一起步行去看。而这三天去三池,与往常不同,不是去外婆家,只是为了看社火。

  摆社火的那三天下午,邻近村庄几乎是万人空巷,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大家都跑到三池村看热闹去了。在路上行走,前前后后都是三三两两的人,朝着同一个地方涌去。

  到了三池村,和平时的景象完全不同,长长的巷子里,每家每户的门前,挤满了前来看社火的人,好像赶集一样,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我们找一个位置站好,时不时伸长脖子,焦急地等着摆社火的到来。

  过了不久,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三尺长的木杆——火铳——来到时,就能听到锣鼓声响,表示社火队伍就要来了。只见那人用火绳点燃上端提前装好的火药铁石等,我们赶紧捂住耳朵,“嘭——”地一声,震耳欲聋,一股浓烟从里面喷出来,很快就消散了。巷子中间的人自然挤到两边去。大家都知道,得把巷子中间空出来,给社火队伍腾出地方,让他们尽情表演,让他们顺利通过。那个拿着火铳的人,继续向前走,给社火队伍开道去了。

  火铳巨响之后,就有打着数十面龙凤旗的队伍、全架执事就来到眼前,彩旗飘飘,霎时节日喜庆的气氛更浓了。

  接着是绕杆队。绕杆队是由20多个盛装艳服的少年组成,他们各执一根缠满各色彩纸的花棍子,分两队排列在锣鼓队与社火之间。社火每前进一段,绕杆队都要停下来表演,根据领队的指挥,表演对舞、“对打”等,所以又叫“打花棍”。

  绕杆队走过,锣鼓队来了。锣鼓队是由20多个穿戴特别的中年人排成两列纵队,每个锣鼓手的脸都涂成大红色,粗黑的眉毛,有的头插鸡毛,有的头戴草帽,这样的打扮,仿佛能让人看到原始先民的某些印记。他们各自拿着小鼓、锣、铙钹及笙、笛等,在锣鼓队的中间,有一个中心人物特别活跃,走着一种类似于扭秧歌的步子,又有点像探戈的舞步,时而前进,时而倒退,而且不断地转身,他就是锣鼓队的指挥,鼓手根据他手里指挥棒示意节拍来演奏:“恰—恰—恰—咚咚—……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锣鼓的节拍不断地变化,锣鼓手卖力地敲打,震天撼地,畅快淋漓。锣鼓队最后,是一面大鼓,放在一辆马拉的车子上,鼓手膀大腰圆,威风凛凛,双手挥动系着红绸子的鼓槌,动作娴熟,鼓声如雷,震人心魄。

  三五分钟之后,总牌文联出现了。总牌文联统领当天扮演的全套故事,然后是分牌文联,依次排列各台故事之前。分牌文联反映本台故事,以文影射故事,故又称“射覆”或“射虎”。

  每一台故事,也许就是戏曲中的一个场景。按照故事情节,有三五个人物,身着全套戏装,化着戏妆,摆出不同的姿势,或站或坐,或唱或打斗,或高兴,或愤怒……

  一杆为一堂(台)。由四个壮小伙子抬着,大约长两米、宽一米、栽有两三米高铁芯的木制床子,称为“抬杆”或“抬芯子”。选三五岁的小孩子在床子上或铁芯顶上装扮故事中的人物,一根铁芯子上放置一个或两三个小孩。

  “抬杆”是社火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抬杆”走到面前时,人们特别兴奋,“哈,那不是老三家的女儿吗?”人群中有人大喊,指着一个穿着红色戏装、头上戴着凤冠的漂亮女孩,那个女孩也许看到了熟人,嫣然一笑,明眸皓齿,顾盼神飞。而此时,女孩旁边的穿着蓝色戏装、戴着书生帽子的小男孩,却是一脸严肃,眼珠子却在滴溜溜地乱转。也有人说:“还是那个小孩扮的老太太有趣。”原来,那个扮老太太的小女孩额头上画了几道细细的皱纹,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杖,叫人看着确实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