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记

时间:2021-08-31

有关学生日记汇总五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日记了。日记写什么内容才新颖、丰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日记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日记 篇1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又名“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纵观七夕节习俗,多与“乞巧”、“婚恋”这两大主题有着密切联系。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习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学生日记 篇2

  这个暑假的学院“三下乡”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我亲身深人到农村基层,看到、听到、感受到贫困农村的真实生活,学到了很多在校园、在城市不能学到的东西,真正达到了当初“三下乡”的初衷。在每天的活动之后,我都会把当天的一些感想写下来,现在就摘录一些,作为我的实习报告。

  第一天

  石潭二中给我的印象很像我的小学14年前的样子,只不过这里稍大一些而已。放眼望去,有四幢大楼,其中一幢应该是行政楼,比较新,其余的都比较残旧,―窗户多是破了洞的,台凳都铺了厚厚的灰尘,还有不少是在课室的后面堆起来的,应该是很久不用了。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台风侵袭所致,桌椅的脚腿都有一些沙,地面也很多砂石。进人给我安排的宿舍不禁吓了一跳:蜘蛛网已经布满了整个房间,人一进去就粘了一身;室内那股潮湿的味道把人闷得喘不过气;床是摇摇欲坠的,电源是用不了的;打开自来水,竟然是浑浊的黄泥水……

  看到这阵势,我心里马上凉了半截,真有一股转身就跑的冲动。说实话,来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吃苦的准备,但是想不到现实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差那么多。没有办法,既然已经来了,只能硬着头皮改善环境了。先扫地,再清蜘蛛网,把那些旧的桌椅摆放整齐。在可以自如地在室内行走之后,开始进行我们的“野猪大改造”了:把带来的驱蚊水用做空气清新剂;摆出带来的物品,让环境更有亲切感;从隔壁饭堂借来了比较

  清一点的水(其实也只是清那么一点),把床与床间的铁栏抹干净……这样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整理,开始有点意思了,起码我愿意坐在宿舍里面了。真后悔没有在打扫之前照一幅相,跟之后的样子对比一下,肯定是天壤之别。

  在教室与学生的交谈之中,我们得知其实现在农村的观念已经比以前进步了很多,家长都不会要求孩子辍学到外面去挣钱,只是当孩子自动提出不愿意读书的时候,家长才会让他们停学。所以结论就是―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想读书、爱读书,觉得读书之后才有出路。于是我们就开始问孩子们他们有什么梦想··…其实他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说想出去读体育学校、当体育明星的;有想读书读到大学,然后到国外闯一下的;也有说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只是不知道从哪方面开始努力)··…就在这时,突然又进来了好几个学生,本来不大的教室现在开始变得有点拥挤起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交流的效果,反而使气氛变得更热烈了。聊了约莫有半小时,我突然提议说:“不如我拿我的手提电脑过来,大家看一下,好不好?”跟我们交流的三位男生马上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马上跑回宿舍把手提电脑拿了过来。他们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不约而同地说,这电脑很小,很薄,比他们上课用的机子小多了。电脑启动以后,看得出他们都跃跃欲试,对手提电脑上的手触式鼠标都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由于害怕不小心弄坏,所以只敢望望,而不敢碰。于是我跟我的组员就开始动员他们说:“不怕的,不会弄坏的,试试。就算坏了,我们也能马上修好。”同时也故意突出了一下我们工作服上的计算机学院那几个字。在我们的劝说下,终于有一个穿白色衣服的学生怯生生地把手移到了键盘上,摆弄了起来。试着摸了几下后,他渐渐把电脑课上学的东西都用了上来,进人我的电脑,去我的D盘上浏览了一下,一会儿又打开文档文件,一会儿又打开画板……其他的学生这时候兴趣也来了,都围了上来,轮流着摆弄··…我在旁边看着他们那种渴望、对新事物好奇的眼神,突然觉得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当我们这些大城市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也有过这种眼神,但是当我们被丰富的物质包围,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身边的这种眼神慢慢地消失了,也被我们遗忘了。但是今天来到清远这个贫困的石灰岩地区,看到这些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他们那种渴望深深地感染了我。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对我们热情的招呼,没有一样不能不说是珍贵的,而在大城市,已经是不多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