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记(2)

时间:2021-08-31

心情日记 篇4

  我从杜村乡龙华村的圣泉寺回来,有个问题一直在心中纠结,难以释怀。我很纳闷,小小的山疙瘩间,那座被称之为龟山的溶洞旁,几万年前喷发的火山,使得整个山峦的岩石焚烧成熔岩的地方。只要我一想到它,心中就是一阵震撼,并在心中缠绕不休,而令我魂牵梦绕。

  从那溶洞中流出的泉水,汇聚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被当地人民,在小小的石臼中,开凿出两道流向不同的石槽,于是,便成为一个经久实用的水治。三七分水,便成为当地人民恒久使用的法则。我知道,小小的石槽中,有太多先人生活的遗留,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人们顶礼膜拜。如此种种,引发我想一探究竟的冲动。

  顺着一股汩汩流动的山溪,我们逆流而上。沿着它穿过两旁夹持的青山和山中秀美逶迤的翠竹,这山泉跌宕欢歌,一路轻盈,穿过丛林,穿过山岩,穿过竹篱人家,穿过平畴广袤的土地,来到刻有圣泉的溶洞旁,这泉水从山体的熔岩中不断地涌动而出,溶洞前不大的石潭中始终注满清澈的山泉,通透的水中长满青青艾草。而这山泉从决口处,就这样不舍昼夜,任久旱未雨,这样一流就流过了千年,流过历朝历代的更替。

  南宋时期,九华山著名诗僧希坦借拜师访友之名前来造访,他写道:

  踏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

  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

  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

  这是怎样的白龟泉?难道也正像元末明初的九华诗人陈岩在另一首诗中写到:

  白云起处著招提,一领嵯峨众岭低。

  多少山间好风景,人来先看蒋公题。

  蒋公又是什么人呢?据记载:蒋公是元朝时期的青阳县令,他来到这里是寻觅幽静,还是来拜访一方土地?使得这股从白龟嘴中吐纳出来的泉水,万古长流,惠泽一方。而这股泉水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久旱未雨的季节,仍是这样平平仄仄地流淌。

  拥有一股千年不枯的泉水,实在幸运,也被人们啧啧称奇。

  于是,当地民众,也就像叩拜神灵一般的祭拜它,称它为“圣泉”,为他立牌坊、建寺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这圣泉吸引了他,于是特赐匾额“圣泉”被人们恭敬地刻在岩石上。

  这里的人民也实在有福,有了千古不腐,万年不竭的'圣泉,怎么没有富饶丰足的家园。这条被人们称为“圣”一般的泉水,怎么不被当地人所珍爱,想独有?在那些封建王朝财主独霸田地的时代,这条泉水自然也就成了土豪劣绅之间相互纷争的焦点,于是便引发了三七分水的趣事。

  沿小溪一路跌宕,穿过岭巅一块平畴的田地,来到分水岭前,岭下就是杜村乡的龙华村和庙前镇的玉屏村。这里有良田数百亩。乾隆年间,两地村民为了得到更多的水源,经常矛盾纠纷不断,为了争夺用水权而经常大打出手,甚至发生聚众械斗的现象。据当地村民口述:尤其是大旱之年,当地民众纠纷更是愈演愈烈,此事惊动当时县长老爷,他们用轿子将县长抬上分水岭,论断公案。县长大人根据两边田亩多少,令石匠制作水治,施行三七分水的制度。

  这只不大的水治,用一个整体的石质材料所开凿出两条宽度不等的石槽,中间是一个船型的尖端,置于水治中央,水经过它自然分离出两条流量不等的沟渠,而流向各自的田间地头。除非将整个石槽炸坏,否则,流水量始终无法改变。

  站在分水岭头放眼望去,经过石槽三七分水后的沟渠,清凉的泉水,却是不息地流淌,流向山脚下两边广袤的田野,和田野中青青的禾苗。而水治被当地人所遵守、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件用整体石质制作而成的分水治,取材构造简单,却设计巧妙,其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而三七分水的制度,实在是一个聪明而睿智的抉择。令人畅想,感叹不已。

心情日记 篇5

  我是个身体上好的记者,虽然我从没有上过大医院,从来没有遭遇过给大夫塞红包的事,但,我比普通老百姓更痛恶这种风气,因为我是个记者,我并不因为自己身体好,暂时求不上大医院的大夫而姑息他们(当然是指部分那样的人),我还写过一篇杂文,猛烈地抨击过。

  事情终于轮到我了。但,那是我自愿的。

  妻子十月怀胎,一夜肚痛,我和母亲急忙把她送进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医院。正是熟睡时分的产科大夫被值班人员叫醒,接收了我们,这是个并不怎么漂亮,但挺有内涵的姑娘,她揉着睡眼,叫我出示工作证办理住院手续,我的工作证暴露了我的记者身份,她抬眼看了看我,笑了笑。我妻子被她扶进检查室,又遇到了一个意外——居然和大夫是老家县城同一条街上的邻居,只是不相识而已。这样一来,气氛就变得格外亲密起来,令那些值班护士瞠目结舌。我本来准备体会一回“入院初,看脸色,住院后,捡气受”的滋味的,看来没机会了。

  当日上午,女儿呱呱落地,产房门一开,我和母亲迎了进去,那位大夫口里“恭喜”着把啼声正亮的儿女递给我时,我遵照母亲的吩咐,把一个100元的红包塞避了她的白大褂兜里。母亲说,接生不是看病,接生的人是上天给你送来的贵人,应该备礼相谢。

  晚上,她来查房,嘘寒问暖,极为细致。她走后,我妻子从小孩的布包里发现了一个红包,并且,原封不动正是我所送的那个。这样弄得我们面面相觑,不知怎样才好。我心里想,会不会因为我的记者身份或碍于老乡的关系不便收取呢?但这是我自愿的,并且是表示谢意的红包,哪怕是再廉洁的医生都不应该推辞呀,换句话来说,推辞了这个红包,并不一定就能证明你的廉洁呀,不是来投“试金石”的,我只是一个产妇的亲属,一个新生儿的父亲,送上的是诚挚的感激。

  在医院的第二天晚上,大夫照例来查房,手把手教我的妻子给小孩喂奶。此情此景,令第一次进医院陪媳妇生产的母亲十分感动。母亲示意我把红包给她,然后守在病房的门口,等大夫一出门,母亲就拉住了她,一番推搡,我听见了大夫的话:好,阿婆,我领了。

  红包送出去了,母亲象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走路生风,坐下来她就夸这医院的医生、护士、卫生条件多么好。

  第三天下午,我们出院,我把东西物件搬上了车,才扶我妻子下楼,待我们要上车时,大失笑吟吟地追出来,逗了一会母亲怀抱里的小丫头,然后把一个红包塞到她的襁褓里,说:阿姨给,阿姨给……红包又原封不动地回到我们手上。

  这件事只愿意这样去想:本来她可以按往常惯例,心安理得收下我们的红包,但她考虑了几层关系,经过权衡,还是决定不收。但是,我不免又对自己这个想法感到汗颜,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事情原本应该是这样的:这位大夫历来就没有收受红包习惯,我和妻子的双重身份让她十分为难,难就难在怎么拒绝这个问题上,她怕因为她的拒绝会造成我们另外的想法,所以一个红包就这样被退来退去。

【【精华】心情日记集锦5篇】相关文章:

1.【精华】心情日记集锦9篇

2.【精华】心情日记集锦8篇

3.【精华】心情日记集锦九篇

4.【精华】心情日记8篇

5.【精华】心情日记3篇

6.【精华】心情日记7篇

7.【精华】心情日记4篇

8.【精华】心情日记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