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作文(3)

时间:2021-08-31

人生哲理作文 篇7

  昨晚在庆祝教师节的聚会上,低年级的陈燕君老师用她那独特的自然质朴、略带民歌风格的嗓音在台上动情演唱了一曲《山不转水转》,那婉转悠扬的曲调,耐人寻味的歌词,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今天在家无事,就找出这首歌来,一遍又一遍地听……

  我最初留意并喜欢上这首曲子,是今年暑假在叶子的空间欣赏她写的一首诗《谁是谁》,在诗篇末尾,她插播的就是这么一首曲子。我非常喜欢叶子写的那首诗:“这个世界上有亘古不变的四季更迭 也有瞬息万变的阴晴天气 有些事我们无能为力 所以不必刻意勉强自己 能做到的我们就要竭尽全力……谁是谁 谁追逐了谁 谁也不知道孰是孰非……”在我一遍又一遍赏读叶子的诗作时,耳边就反复地回响着笛子演奏的《山不转水转》,这首曲子很好渲染了诗歌营造的氛围,引领我深深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久久地沉醉其中不知归路……

  其实,在这之前也曾在大街上和电视里听过这首歌的。不过,因为当时没怎么在意,也就没有用心去聆听过。不曾用心,都没有让自己走近它,如何能喜欢上呢?事实上,有好多文字,好多歌曲,一如像我们喜欢上某个人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心境下促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机缘。

  “山不转水转”,词面上讲的自然现象,实质上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论语》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喜欢山,因为山是静的、固定的、不流动的。其中表现的是一种坚定、一种执著。比如我们对爱情和事业的执著等。智者喜欢水,因为水是动的、流动的、可以转的,所谓“山不转水转”,水体现的是一种灵活、一种变化,这是智者对事物的态度。同时也寓意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山,水,人等都是具体事物。任何事物,静止都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以山喻人。世间万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使“山”(喻人,包括你我)主观上希望“不转”,“水”(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照样“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水喻人。以山比喻另外的人或事。当局面难以扭转时,或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用这句话劝导人们采取灵活措施,不要硬碰硬,以免两败俱伤。

  以水喻头脑思维。所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就是在左右碰壁、陷进绝境时,人的大脑首先要“转”起来,克服恐慌绝望的心理。这句话还可以鼓励自己或他人: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不要失去自信心,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有否这鼓励,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人在承受力到达极限时总是软弱而苍凉的。

  “山不转水转”,实在是智者的一种处世哲学!

  对于感情的守望,我们一直信奉矢志不渝。但是有些感情并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当你像“山”一样巍然不动坚守那一份情感时,外在的“水”早已流动不知转向何处,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就应该及时清醒,不能固执地在一棵树上吊死,否则只能是自我折磨;对于事业的追求,我们一直提倡百折不回。但是 ,当命运有时跟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并无情地关闭了你向前的那扇门时,我们就不能凭着性子一条道走到黑。因为前行的道路不止一扇门,换个角度,变换一下方式,你或许有更好的选择更好的出路。但最重要的前提是,你无论何时何地面临何种打击何种失败,不要对继续前行失去希望和信心!

  因此,当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事业上遇到挫败迷茫绝望时,不妨对自己说,没什么,山不转水转!

  当我们身边的朋友行进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磨难时,不妨对朋友说,没什么,山不转,水转!

  “山不转水转”,是的,山不转,水能转!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和环境下,水能转,山,也能转!

人生哲理作文 篇8

  在大人们的心目中,我们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般单纯、毫无瑕疵。然而,在我们尚未成熟的心灵里,却住着五彩缤纷,因为,我们不是一张白纸。

  我们有自己的主见,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尽管无法完全摆脱父亲的束缚,尽管我们是离不开母亲裙摆的孩童,但,我们的心灵,早已飞出“笼”,飞到了那个绚丽的世界。

  高兴时,我们就像一张彩色的图画,尽显风情,依山傍水,美不胜收;烦恼时,我们就像一张黑暗写真画,黑暗的夜景,黯淡的路灯,一个人正垂头丧气地走在无人的街头;犹豫时,我们就像一张色彩单纯的简画,尽管只有一种色彩,但那却是不同的基调,光泽、亮度都截然不同……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这张白纸上的图案,都是大人们为我们添上去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周边的环境影响所添上去的。但是,我却认为,我们每个人天生就不是一张白纸,不会任由别人摆布,不会完全靠父母的安排,毕竟,我们是有思想的,有观念的。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就像一张图纸,但是,图纸上的图案却是风格各异。

  我们不是一张白纸,即使心灵再纯洁,那也会是一种淡淡的色彩,只是我们看不到,必须用心去感受;我们不是一张白纸,从一诞生就不是,因为我们是描绘自己人生的绘师!

人生哲理作文 篇9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农户调教耕牛初学种地,为防止牛不守规矩,于是,儿子在后面负责稳犁,老父亲在前面负责牵着牛绳,这样一前一后,把牛控制在中间。为了提醒父亲不开小差,儿子每吆喝一声:“爹,走!”父亲便朝前走,牛也听话地跟着往前走。

  过了些时日,他们想,牛虽不能言语,但却是聪明能干的动物,经过数日调教,应该学会独立工作了。这天,儿子照样给牛套上套绳,试着让它独立完成任务。没想到,任由儿子怒吼暴打,牛硬是愣在原地纹丝不动,儿子没招了,情急之下大喝一声:“爹,走哇!”牛却毫不迟疑,乖巧地往前走了。

  原来,牛并不笨,在它头脑中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势:把一声“爹,走!”当成了工作指令。如果要让牛改变思维定势,重新听令,谈何容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求别人做一件事,如果方法不当,会给被动方造成误解,效果大打折扣。有时候,别人可能已经很优秀了,只是你的检测方式和最初的要求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者一时还不能适应,尚无法走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因此,不能一味指责别人学无所成。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比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说:“上课。”学生便齐身起立,向老师问好。而有一天,当老师刚走进教室,突然改用手势了,学生却面面相觑,稳坐不动,你能怪学生无礼吗?

  运动场上也是一样,运动员只听发令枪响,便开始起跑,可在关键时刻却换成了广播:“开始……跑。”结果可想而知。你能判定最后到达终点的运动员实力最差吗?

  职场上更是如此,某公司招聘人才时,试图考察应聘者的思维变换能力。招聘启示上特别注明:面试时采取随机问答的方式,可在面试现场,却要考考应聘者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应聘者没有思想准备,结果不尽理想。一位落聘者被另一家同类公司选用,他的新型规划投入市场,为该公司赢得了更多声誉。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害得先前那家公司后悔不已。

  所以,我们在对别人提出要求之前,先要想想,选取一个最恰当的方式,又以同样的方式去检验,在同类中择优效果才会更好。

【人生哲理作文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人生哲理作文汇编五篇

2.人生哲理作文汇编5篇

3.人生哲理作文汇编六篇

4.人生哲理作文汇编8篇

5.人生哲理作文汇编9篇

6.人生哲理作文汇编八篇

7.人生哲理作文汇编6篇

8.人生哲理作文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