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实现诗意栖居的重要性(2)

时间:2021-08-31

  关于审美的人生态度,中西方的美学家各自有着不同的见解,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已经达到一种生存的范畴,儒释道各家也有着不同的解释与理解。

  孔子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境界,追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理想,希望以自身的终生修养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孟子也希望通过“养吾浩然之气”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自由境界。

  如果说孔孟的审美人生态度带有伦理道德的意味,那么,老庄则是把它当作彻底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老子认为人本身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原因,《老子·十三章》载有“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是“涤除玄鉴”,只有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才能返自内心的本明。庄子也认为生命本身是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在《大宗师》中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在《至乐》篇中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并且,在他看来,人生是一场短暂而痛苦的梦,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所以他重个人生命的享受,主张超越功利、道德、感官、理智,取消人的一切现实规定性,主张主体内心世界要摒除欲念、保持空明虚静,并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命题。他在名篇《逍遥游》中就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游”的境界,推崇无待的精神自由境界,并努力寻求“天地之大美”,通过这种忘物忘己,主客体的交融获得一种审美观照。所以老庄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而高,无导引而寿”的超自由境界;徐复观认为其“心斋”、“坐忘”即是一种对人生的审美观照。

  另外,禅宗也追求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希望以“不修而修”来出“五行”、离“三界”,于宗教外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和彻底解脱,在有限中实现无限,于现实中完成一种超越,佛教的“涅”,也就是指经过修持来消除苦因苦果,灭寂欲念烦恼,达到永恒超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境界,这是一种带有虚幻意义的审美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