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主题随笔

时间:2021-08-31

清明的主题随笔

  清明,雨中总是夹带着些许的哀愁。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清明的主题随笔,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清明的主题随笔【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短短的几句脍炙人口的诗道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也道出了人们悲戚的心情。尽管天气不好,但春天这特有的让人萌动的季节,总让人抑制不住有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冲动。就在这冲动的驱使下,与朋友一家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不管刮风下雨、哪怕下铁都要组织家里的成员们出去踏一回青,把春天的气息带回家,放松一下因怀念亲人而日益沉重的心。

  出去踏青的事情定下来后,围绕着踏青地点的选择又各持己见了一番,凭着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凭着我十多年前对九峰山的印象,最终大家尊重了我的建议——向金华的九峰山进发。据资料记载九峰山因层峦叠嶂,奇峰挺九,故名九峰。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为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坐落在汤溪镇境内,距金华市区28公里,属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

  我们一行7人(5大2小)在先生方向盘的转动中、在一路的嬉笑打骂中经过40多分钟的行程,抵达了目的地——九峰山。一进入景区,清新的山风挟着点潮潮的感觉迎面吹来 ,路边的山坡上种满了杨梅树,杨梅树上都已经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花,那小花太娇羞了以至于你不走到树边,根本无法感觉到她的怒放。就在我们大人还在研究杨梅小花的时候两个孩子早就撒开脚丫子跑上了那入口处长长的坡,到了山脚下那相对开阔的休闲胜地。还没等我们走到那,儿子和朋友小孩的欢快叫声已经从那秋千上传过来,欢声笑语如那绵绵的细雨随风飘洒进我们的耳膜了,强烈的刺激着我们加快步伐融入到那嬉闹的人群。我们这些大人也不闲着,秋千、跷跷板、平衡木一个项目也不拉下,好好的热了一回身,过了一把瘾。

  当汗水在不知不觉中湿了衣裳时,我们大家伙意识到了该留点精力爬山越岭欣赏大自然风光啊,带着眷恋的步伐,我们开始了登山。山上的台阶都修得非常齐整,台阶边上就是那触手可及的苍翠的毛竹,笋芽儿在自由的生长着,甚至连修得齐整的台阶上也不放过生长机会,破石而出。让我不得不感叹“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的顽强、感叹于生命萌动的美好、……风一吹过,竹林里居然传来阵阵的“呼呼”风啸声 ,原本还是冷着脸的老天在山风的呼啸声中,居然透出了几缕阳光。透过竹林的阳光洒下了一地的斑驳,因了这忽现的阳光,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漾满了笑容,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来到了九峰禅寺。寺依山而建,历史悠久,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寺前有珠帘从达摩峰顶纷纷扬扬散落,“一泉飞自半山间,如泻珠巩见雨天;不比轰雷强作势,晴春洒漫袅苍烟。”一见这犹如天上飞降而至的水,朋友的母亲直呼是“圣水”,遍寻矿泉水瓶取之,准备带仙水回人间。

  过了禅寺,经过一翻攀登就到了九峰的最高峰达摩峰,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其余八峰齐耸立,壁立千仞、各展雄伟。远处阡陌纵横的长田,星罗棋布的湖水,炊烟袅袅的村庄房舍尽收眼底,好一派雄奇伟峻、宽旷绝奇的景色。我们在山顶上忘情的高声呼喊着,尽情的宣泄着,欣赏自己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在那一刻快乐如风相随。站在那高高的山顶,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春的旖旎,那点缀在青山绿树中的映山红,我想应该是春姑娘派来的天使吧,要不然那么巍峨、峥嵘的山怎么会因了她而变得那么娇俏了呢?

  人们都说山如果没有了水,就少了一份灵动,那么这样一个绝佳胜处怎么可以没有水呢?那幽静如精灵般的水又会在哪呢?是不是那绝美处必定要历经一翻惊险才能享受呢?抱着这样的一个谜团,我们开始踏上了九峰山的栈道。栈道修在山脖子间,弯弯曲曲的,异常凶险,仅容一人通过。如果没有护栏,我这个恐高症者是万万不敢过的,因为俯首就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这栈道从达摩峰上眺望就像一条细致的围巾牵住了峰与峰之间的情。儿子到了这里,原本已经疲倦的他一下子来了精神,直喊够惊险、够刺激、够过瘾……当走完栈道时,手心已经被紧张的汗水所包围了。终于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旅游介绍,继续向前就可以到达龙潭了,这是古代陶渊明携家人隐居过的地方。终于可以看到水了!!龙潭总共分为三个,3个龙潭串在一个峡谷之中,潭水碧绿、清澈见底、潭底那几棵随波摇动的水草清晰可见。微风吹过之处,泛起阵阵涟漪,波光粼粼,飘叶入水,犹如大海载舟。真是一个人间仙地,潭水之静,让我这充满人间恩怨情仇的心,片刻间土崩瓦解。想象着潭之“昼与青山花鸟为朋,夜与皓月繁星为友”的超凡脱俗。在这空朦的山谷中,心就象那花瓣遇到了雨滴完全变得晶亮起来。

  风景的跌宕起伏、兴奋了大家的心,就在这心情的波荡起伏中,就在这一路汗水一路欢声笑语中、一个难忘的清明踏青之旅划上了句号。

  清明的主题随笔【2】

  清明节前后,扫墓的人越来越多。

  靠近南山通往山坡墓地上,昔日幽静的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天气晴朗,空气清晰明洁。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装满了现代气息的大厦楼宇在春日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安静。

  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也成了清明的别称,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扫墓踏青的节日。

  人的一生或许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生前死后,自然规律。清明节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人生意义的假日,踏春扫墓,思考人生,春风与柳香,生命轮回,珍惜青春,懂得感恩。清明节,或许暗示人们,不管位高权重,腰缠万贯,还是贫穷,终归化为一堆黄土。清明前后,万物复苏,种瓜种豆,且行且珍惜,播种希望。清明节在缅怀故人的时候,我们渐渐懂得了生活,有悲有喜、有失有得,柳絮飞燕呢喃,春风和煦,满园春色。清明节,扫墓、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