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流动的杂文随笔(2)

时间:2021-08-31

  02“你”恒为蝶

  “写作模式”与育儿模式,其间有何其多的相似。

  陈林老师用“诗”和“名著”设境,努力使“写作模式”存在的理性束缚,看起来若有若无。我想,关键是背后的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架构,并由此生发出相应的教育行为。

  一直费解,陈林老师如海德格尔的“写作模式”,背后的支撑理念是什么?

  读2015年8月17日陈林老师与杨小洪教授的聊语,我发现,陈林思考的是“人的自我”的问题。

  陈林:

  人的自我言语特性往往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人的一种“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孤军奋战)的唯意志倾向和一种“自恋情结”(自我保守、自我关涉)的保守主义倾向。在一个团队中,这两种倾向是要不得的。言语应当表现于三个功能:描述性功能、交往实践功能和自我表述功能。这三种功能分别对应于人的三个角色,文化(历史)的角色、社会的角色和个人的角色。也就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那么,个人理应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又产生了文化,因此,个人也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反过来,文化塑造社会特点,社会又会决定个人言语。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一种不太好的个人主义倾向的时候,一定要反思如何理解集体、社会和这个社会所代表的文化,让自己的言语更加符合真实、正确和真诚的有效性原则。

  在学校中也应该如此。每一位老师作为一个个体,都有着以言行事的权利,但在以言行事的过称中,也要与学校整体达成一种理解。学校对于教师亦然。

  这不是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进步的问题。

  杨小洪:

  三种功能,各各凸显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先是无意识的演化,后是有意识的升华。无意识演化阶段,三种功能往往相互分离甚至冲突,而意识的升华,是人生自省自觉的阶段。人不可求之过苛,自然的演化不经历过,便不可能有自觉的升华。

  陈林: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人类走进现代化,凸显个人主体性是一种追求,以至于产生了言语的自我封闭,而忽视了人类的文化性和交往性。缩小到一个单位也是如此,现在人人追求自我个性,但却把所谓的个性当做了一种特立独行,这可能与一些专家解读有些关系,是的,意识的升华很重要,而意识的升华需要主体的实践经历。

  杨小洪:

  主体性恰恰需要在社会中凸显,主体是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回应。

  本人从教卅载,起先视知识为教育之本,?故授课常求多求广求深。.年近五十方悟人心乃是知识之本,教育之道乃在拨旧知之陈腐,启后生之初悟。故每每将课堂,当作历练心灵的沙场。课内课外,不言则已,言必直指心灵,破迷障以发本真之慧。历岁经年,渐得其中玄妙,课堂也由之境界一新,生发出许多生动的成长故事,于人于己,启迪无穷。

  正是在课堂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主体与社会密不可分。但不同的人,在对话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性:封闭的、开放的。用英文来说,就是exclusive?self?与?inclusive?self.

  从封闭的主体到开放的主体,需要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有了这样的对话,就会发现封闭式的个体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视野狭窄、理解僵化,难以与生活与世界对接。

  在群体之中,又能随时回到本心。如去亦如来。如言亦如未语。此间兼有语言的三种功能,既有自然的演化,又不乏有意识的反思,个体与群体,各得其所。

  陈林:

  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思考过“他”和“你”的关系。是的,“他”恒为蛹,“你”恒为蝶。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与自然的人生,它让人理解了什么叫物性;一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它让人理解了什么叫人性。自然与他人都是”我“经验的世界,当我说”我“与”他“的时候,我与他是处于一种隔离的关系的。此时的我,便是”独自“的我,孤独的我,冷寂的我。第三部分便是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我想到了”你“,当我凝视你,也许我可以看到你眉毛的颜色,你的话语的色调,你的品德的色彩,但唯有我说出”我“与”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在爱你。

  我们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自我的精神,如果能有这样一种”我“与”你“的情感,那么我们必定有爱。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天人合一,可以说自我融合;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前者是一种自我消失,后者是一种自我为圣。但两者都将我独立于世界了。

  所以,还是让我们融入世界吧,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吧!让”我“爱”你“吧。

  ——致关心我的老师和同事,也致我的同事们!

  杨小洪:

  补充陈老师的第三部分:三是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它让人理解神性。从“知天命”到与“天命”无言对语的“耳顺”,再从“耳顺”到“从心所欲,不踰矩”,人在回归本心的途中领悟到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奥秘。“他”外在于“我”的世界,“他”与“我”不存在对话关系。“你”内在于我的世界,“我”与“你”是一种对话关系,“你”是我超越自我封闭走向世界的桥。通过你,我找到我与世界的交集。不断地把“他”变为你,我的世界就随着新的对话关系的建立而拓展。

  从陈林老师的一节课,我想到人类生存的法则:生命法则、心灵法则、社会法则和文化法则。文化法则将我们置入一种“相遇”的关系中,将“我是”的观念变成一种“我在”的精神。

  似乎明白了,陈林老师作文教学的追求是打通“我在”的精神通道,精神的、智力的、技能的三位一体,才是理想的作文教学。

  理想的作文教学力求改变“一即一切”,缔造“一及一切”,置生命于相遇关系的文化生存法则。这样,心灵才能在和而不同的相遇关系中进化,并不断促进社会法则的发展。

  这样说来,作文教学岂不可望不可及,非也,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从陈林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指导学生习作的主题不是“故事”,而是“相遇”,引导学生相遇自我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看看这个教学细节:

  这时,只听表姐突然大叫了一声,我扭过头定睛一看:一只灰灰的,身上布满白色斑点的小型爬行动物正蹲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吓得也连忙后退散三步。但我还是想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便让见多识广的老妈来看一看。只见她看了看,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可能是……是变色龙!”

  读这段文字,陈林老师给孩子们的提示有两点:

  1.讲一个故事。

  2.写清楚好奇的“点”。

  “讲一个故事”,这是“你”的恒在。“探索”的过程不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吗?生活在自己的故事中,也生活在“你”的故事中,这是叙事探究的姿态,也是探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四年级的孩子需要养成这样的生活方式。

【有心流动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流动的月光》席慕蓉杂文随笔

2.只有有心生活值得期待的杂文随笔

3.玩中的有心人随笔

4.有心计的彭叔随笔

5.杂文随笔

6.让的杂文随笔

7.随笔起跑线的杂文随笔

8.七夕随笔的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