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杂文随笔(2)

时间:2021-08-31

妈妈杂文随笔4

  妈妈,我好想您!自您走后至今也有三十年了,但我一直都不相信您会扔下我独自去了另一个世界。我总觉得您是出了一趟远门,至今还没有回来。

  在我们家乡,每年的清明节和十月一都要上坟祭奠的。面前馒头似的小坟墓告诉我,您是真的不在了。如今,我只能用香烛和纸钱来祭奠一番,以这种方式来寄托我对您的无限哀思。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了,看到别的儿女们都在给他们的母亲买衣服,买鞋子,请他们的父母吃饭。一家骨肉团聚,其乐融融。我是多么羡幕呀。我这才真正地体味到了什么叫作孤独和寂寞。怎能叫我不想您?

  如果您迟走三十年,或者二十年,那怕是十年八年也好。我就可以让您看到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再也不用您为我担忧了。我也可以在您跟前略尽一点孝心了。那怕是给您买块糖,买件衣裳,这样多少能减轻一点我的愧疚和负罪感。可是您连这一点机会都不给儿子,您教儿子情以何堪?

  虽说我并非您所亲生,腿又是残疾,但您还是义天反顾地将我拉扯大,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您就是我的亲妈!

  想起那时的大集体时代,农民都是靠挣工分生活。挣的工分多,就能多分点粮食。白天,您和父亲拚命挣工分。晚上,您还要纺线、织布、纳鞋丶缝补衣服。三更半夜地熬眼,不得休息。昏黄的小油灯把您疲惫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小时候,我老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可您却记得清清楚楚。每年腊月二十一这一天,您都会给我擀顿臊子面。要知道在那年月,这可是最奢侈的饭食了。并且您会郑重其事地叮咛我,今天是我的生曰,要记住!

  我偶尔的感冒了,就惊扰您心神不安。又是请医生,又是竖筷子驱邪。尽管有着迷信的色彩,但其中也包含着浓得化不开的关爱。

  您端来开水,为我掰碎药片,知道我吃药难场,哄我吞下药,赶紧舀勺白糖喂入我口中,我便感觉不到药的苦味。

  而您平时头疼感冒从不看医生,您说大人抵抗力强,没那么娇贵,扛扛就过去了。后来我才知道,您是舍不得花钱。您经常让隔壁大婶在您额头和两个鬓角间挤一挤,用缝衣针挑破点皮,放点血,喝半碗姜汤,捂被子躺会儿,出身热汗就好了。

  那年月,粮食根本不够吃。一天两顿稀汤寡水的饭。您和父亲空着肚子挨一晚上的饿,硬是把那仅剩下的一块苞谷面馍让给我吃。

  在农村流传着句话叫"养儿防老"。村里人背着您和父亲说你们抱养我是为了养老送终,我又是个残疾,看来是指望不上了。非但指望不上,而且您二老临下世还落个死不瞑目。当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多么扎心啊。

  您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就走了。重病期间您不让我守在您跟前,因为我刚进皮鞋厂,正在学徒期,您怕耽误了我,硬是逼我回厂去。这段时间都是父亲和姐姐侍候着您。

  当我得到您去世的噩耗赶回家的时候,您已经躺在冰冷的床板上,紧闭慈祥的双目,仿佛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听父亲说您弥留之际头脑十分清唽,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亲和我,一再叮咛姐姐和门中前来探视的族人,希望以后对我父子多加关照。然后带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

  您和父亲平常过日子就很细发,您二老的棺板老衣,甚止连孝布等一些细微的东西都是您生前预备得齐齐全全妥妥当当了。

  您走后,我和父亲相依为命。到父亲走的时候,我已经出师了,我攒了点钱,尽我所能,按照咱这的习俗,送父亲入土为安。

  我这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亏欠您太多太多,生前没给您买过一点孝份,临老的时候没尽一点孝。您真是白疼了我一场!

  妈妈您走了这么多年了。您在天堂里一切都好吗?

  妈妈,儿子如今可以自食其力了。您再不要替我操心了,您尽可放心了。我会好好生活的。愿您在天堂里安息吧!

妈妈杂文随笔5

  “妈妈,我爱你!”这不是母亲节或感恩节对妈妈说的话,是一个五岁男孩喊出来的。幼儿园在做体检,一个五岁的男孩坐在小椅子上,大夫阿姨给他系上止血带,用手摸了一下肘窝,感受一下血管。此时他面无表情,大义凌然。阿姨回身拿来针管,拔掉针盖时,他“哎呀、哎呀......”的爆发起来,眼泪随即涌出来,扎着止血带的胳膊一下子夹起来,另一只手拦过夹起的胳膊,说什么也不让抽血。班里老师又说又哄又搬胳膊,还是没办法。大夫中的男士出来解围,大夫阿姨进针抽血时,那男孩紧闭流泪的双眼,大声喊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另一个五岁女孩抽血时,紧闭双眼,嘴里重复着:“坚强、勇敢,坚强、勇敢......”抽完血,她睁开眼,眼圈红了,头却高昂着。 还有一个男孩,抽血时竟一只手挡着眼,嘴里叨咕:“男儿有泪不轻弹。”看着这些场景,让我们在场的成年人不禁笑出声来。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显然抽血是一个特别害怕、恐惧,特别疼痛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些话,给了他们力量,让他们战胜了极度的恐惧、疼痛。作家莫里哀说:“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之后的影响也是更深远巨大的。由孩子们的表现,我想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语言表达的作用是容易被忽视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亲切的赞美和鼓励的话,以及所有能给予正面引导的话,就像温暖的雨水滴落在孩子灵魂的心田,滋润孩子内在的自信和安全感,有些话不多,也不会被遗忘,反而终生受益。侮辱、挖苦的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努力的目标,积极的动力,这样的话有时也被记住,耗损人的意志,影响他的一生。

  现代家庭教育在很多父母看来,就像在打仗,对手是自己最亲爱的孩子。经常听到朋友同事说:“气死我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我说什么他都不听,顶我。”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这些感觉,并为之很是苦恼。家是一个港湾,是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的爱的港湾。父母应该不断学习、调试、训练自己与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亲子之间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解决“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让孩子在交流中不反感的原因之一是看“怎么说”,交流是否使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受到启发要看“说什么”。那我们父母应该说些什么呢?《北京青年报》在北京一所小学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说,“你最不喜欢爸爸妈妈说的哪句话?”答案中有这样的回答,“你真讨厌。”“你这个笨蛋。”“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你长大了不会有出息的。”“儿子,还玩呢?你就没有一点危机感。”相信看到这些回答,是不是会让孩子感觉反感,自尊心更是一扫光,自信心降到零。原本渴求的是安慰、同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默默的倾听,后来反而被这样的一次次的冷言恶语碾压。孩子不想和父母说话或说话对抗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忘了几岁,也不记得因为什么事,父亲几次对 我说,“你总是插嘴,你就是个爱插嘴的孩子,以后肯定没法和别人相处。”事过之后,偶尔和同学朋友同事说话插嘴后,我总会想起这句话,随后几天我的心情会很不好,反复想“我插话了,那人会不会很不高兴。”“我插话了,那时插话我是有原因的。”爸爸的话虽不多,但像刻在我心上一样,生活中,我和别人相处时开始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和别人相处不好。海涅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也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现代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这有限的时间还想教育教育孩子,就更使孩子反感。所以父母和孩子说话沟通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应该根据沟通目的确定说话内容。如果是以鼓励或批评为目的,那父母应该在双方情绪平稳时,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这时孩子很容易接受意见),在对孩子说“真话”,说真心话真实的话。并应该把孩子定位在一定高度,只有这样孩子受鼓励后,才能上升到你定位的高度,起到鼓励的作用。 “儿子,你们这场比赛踢得不错,尤其是你和某某后卫配合的`真不错。不过后半场你和某某好像有点小意见,要是在好好沟通一下,肯定会踢得更好......”爸爸批评我插话那件事,现在想来,我觉得爸爸可以在我插话事后,提醒我,打断别人说话不礼貌,“当时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不过也应该等别人把话说完,或事情过后彼此情绪稳定了再说,如果非得说,就根据情况和讨论的什么事,歉意的说声‘对不起,打断一下。’再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相信这样的批评我会很愿意接受,而且也知道以后该怎样做了。 如果是以教授知识为目的,从某种角度说知识是枯燥的,是乏味的,更多说教的,这时只有在孩子愿意接受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沟通才是有效的。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兴趣点,从兴趣点出发,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总结,这样的知识才能让孩子接受,真正掌握。 一个男孩上六年级,英语学习总是很吃力,单词记不住,语法不会用。自己也很苦恼,爸妈很着急。爸爸分析了一下情况,想从他喜欢篮球开始和他谈谈。期中考试后,男孩英语不及格,他的情绪很低落,爸爸找到他,和他打了一会儿篮球,从篮球每天训练聊到英语学习。孩子自己总结出:学英语就像打篮球,要天天练,从基础的单词开始,而且课文中的语法总结了要实战用。爸爸和他商量,定计划每天每周怎么做。孩子的英语成绩能否上去,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明确目的,聚在一起用什么语言交流呢?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增进双方的了解,树立父母的威信,提高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让父母多了解了解孩子的现状和需求。以后交流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没有目的性的交流,也不是父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是选择不说话。不要总以“万事通”自居,并且想让孩子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孩子对抗不接受。其实只要父母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展示给孩子,这些优点孩子看见了、感受到了,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只有这样接受父母的教育才有可能。 不管懂得多还是少,最好父母不和孩子谈学习内容,通过和孩子说话和外在表现告诉孩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足够了。法国教育家巴威尔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尊长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

  知道了“说什么”,“怎么说”也是个学问。在沟通前父母应先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只有感同身受了,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说问题。孩子感觉到你能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很理解他,沟通时才不会有抗拒,有效沟通才能顺利开始。之后是平复情绪,多一点微笑、耐心,少一点否定、挖苦和讥讽,必须使用否定,使用时要分析对象、具体事情。情况好转后,仍要用肯定的话巩固效果。表述时还应充分利用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可以用一些现代孩子们知道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这样沟通会事半功倍,提高效率,气氛自由,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让孩子尊敬你和你好好说话,你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别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因为自己想不明白而指责别人。不要在别人面前轻易对别人做负面评价。有时你只要微笑着,热情的眼神注视他,聆听孩子说话就足够了。恰当的、适时的说句,“是吗?计划很不错。”“你们一定很高兴。”孩子就会很满足,有时还会主动问你的意见和想法。亲子教育中,语言沟通的对象千差万别,沟通的情况也有不同。父母就需要多思考分析,多训练总结,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同一个屋檐下,父母子女是最亲近的人,愿他们能在风和日丽中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