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范例1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自己的思维品质、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选题,自由发挥。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真情实感。

  2.结合自己的体验,把经过和心理活动写具体。

  教学难点:

  写出体验活动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神秘的宝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盒子,你们别看它样子普普通通,它可是个神奇的盒子呀!里面装着一个非同一般的小精灵,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呢?

  教师小心地摇动盒子,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教师做出惊讶的表情,学生的好奇心如同火苗越燃越旺。

  从刚才大家的眼神和话语中我感觉到你们很好奇,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吗?第一个上来揭开谜底的人选怎么产生呢?我现在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想请一名同学代表上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可惜名额只有一个,怎么办呢?这样吧!同学们把我们刚才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看谁说得最生动,谁想第一个到台前来?

  二、交流表达,引导观察

  其他同学不仅要听,还要当个公平的小裁判,选出的一位同学代表要把心理活动说得最真实、最生动,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和自己的话比一比。

  选出一名同学后:我们俩悄悄地看,这是我俩的秘密,看完后可不能泄漏。

  (老师把盒盖慢慢打开,半开半闭地让上台的学生观察。全班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者神情的变化,想从她的反应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台上的观察者显然被看到的东西弄懵了,愣愣地站着,等她醒悟过来,不由地笑了。但是因为有言在先,不能讲,她笑着走到座位上,神秘气氛在教室里弥漫开来。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渴望着答案。)

  三、及时写作,再次观察

  根据这位同学的表现,我们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我再选四名同学上场一睹为快,摸一摸,看一看。

  每组经过交流推选出来的同学说自己的心情、看到或听到的现象,然后依次上台观察。

  四、推波助澜,三度习作

  刚才我们说好的规则,大家不是都同意了吗?说说我必须给大家看的理由,要不把你的失望或者气愤说一说?实话实说,为大家争取揭开秘密的机会!

  五、真相大白,完成习作

  教师当众打开盒子,把盒子送到每一名学生的面前。

  盒子里放着一面小镜子,原来老师最喜欢的机灵可爱的非同一般的小精灵就是在座的每一名学生。其实这面镜子不是一般的镜子,是可以折射出未来大千世界的魔镜,你想要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同学们,你们看完答案,想给今天的活动起个什么名字?(学生自由说。)

  六、师生同写,共赏佳作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今天的精彩写下来吧,注意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台交流两位学生的习作、教师下水文一篇。)

  其实,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和评价,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又生动精彩的习作来!

  课后反思:

  在作文课《神奇的七彩宝盒》中,当我拿着一个方形盒子走进教室,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讲台上时,一下子就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如同火苗般被点燃,且在一次次猜测中越燃越旺。学生在好奇之中,想先睹为快成为习作的动力,加上描写的内容正是此时最想表达的感受,学生写起来很顺手。接下去的观察、揭秘、写作,都紧紧围绕着“神秘的盒子”展开。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求解、大胆表达、主动交流的状态中,快速记录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成了他们的迫切需要,而一篇篇真实、有新意的作文也就随之而来了。以往需要两节课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写完的习作,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就基本完成了。

  随笔化作文教学设计 范例2

  习作班级:八年级

  习作活动名称:草丛里的乐趣

  学习目标:

  1、通过拔草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

  2、通过拔草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可以写拔草过程中遇到的乐事,可以写自己拔草的体验和感受。

  3、通过拔草活动激发写作动机,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校园里的小草又死灰复燃了,正等着我们去铲除呢!请大家听老师的号令,准备出发。

  二、活动

  1、划分小组:每六人一组,共分八个小组。

  2、分配任务:划分草区,平均分配给八个小组。

  3、开始工作: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在10分钟内,清除完所负责区域内的杂草。(小组长可以发挥作用,自由分配本组内任务。)

  4、谈经验:由最先清除完的小组谈经验。

  三、活动交流

  1、说说刚刚听到任务时的感想。

  2、说说分到任务到开始比赛时的感想。

  3、说说比赛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说了哪些有趣的话,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4、说说比赛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5、请最先清除完杂草的小组谈谈感受、心情,讲讲获胜感言。

  6、请最后清除完杂草的小组谈谈感受、心情。

  四、师生同写

  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字,时间15分钟。

  2、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五、作品展示

  比一比:各小组选出写的字数最多的同学。

  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段,在组内朗读。

  选一选:选出本组内写的最好的同学的作品,在全班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同时也是学生的困难,学生写起来无话,学生的写作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无病呻吟,我也一直默默的遵循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批改泛化,缺乏个性。

  虽然我们每周都写周记,每天都写日记,没有规定题目,没有要求文体,没有限制字数。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学生写不出东西,每次看日记都是一种折磨。我很无奈,为什么学生会写不出东西来呢?为什么都是初二的学生了,写文章还是这样文不通句不顺呢?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呢?

  每次作文课也是这样,你给他们一节课,你收获的是一段文不通句不顺的文字。你规定的字数,他们给你的答复是:不会写,不知道些什么。好歹有人写了,字数也不少,结果你一看就会彻底崩溃,没有中心可言,本来是写这件事,结果呢,突然急转弯,出现了一些与此事此人毫无关系的文字。再就是语句不连贯,重复太多,甚至还有不符合逻辑的现象出现。上学期,我在学生的日记里发现了这样的语句:1、毛毛细雨哗哗的下着,一会就连成了一条条线,从空中砸了下来。

  2、我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妈妈一起去过……

  3、《赶集》

  今天正好是周日,我跟妈妈去赶集,我们先吃了早饭。我就和妈妈骑着电动车去赶集。刚打算走,我就发现电动车坏了,怎么办啊?走着去太远了。赶紧找人修吧,不一会就修好了,我和妈妈就去赶集了。我们来带集上,人好多啊。人山人海的,挤都挤不动。集上卖什么的都有,妈妈说:“给你买双鞋吧!”我们就去买鞋了,逛了一圈也没有买上。妈妈又去买菜,我们就回家了。

  类似这样的文章,在学生的日记里比比皆是,我很无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一定水平的文章呢?我让他们多读书,给他们时间上阅读课,我还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我从网上下载大量美文供学生阅读,把其他班里写的好的日记当范文读给他们听,结果收效甚微,我开始迷茫,甚至绝望了,我觉得走投无路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挫败绝望的时候,有幸听到了成浩教授的随笔化作文教学的专题报告。也有幸听了一节随笔化写作课,当时我就被折服了。这种教学方法也太神奇了吧!于是自己也上网搜索了大量的关于随笔化写作的信息,决定学着使用。持续了几周后,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再讨厌作文了,开始慢慢的有话可说啦!语句也开始通顺了,虽然还是篇幅较短,但是还是有长进了,我体会到了随笔化写作的好处。

  每次我都为如何设计随笔化作文教学而犯愁,苦于如何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真巧学校组织劳动,所有的班级都得参加,我就借这次东风吧!我班的学生负责清除杂草,但是同学们兴致不高,不愿意顶着烈日劳动,我就采用比赛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劳动兴趣,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由于初步接触,对随笔化写作了解的还不够深,运用起来有些生硬,操作起来更是困难重重。不过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到熟能生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