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着前行的求学之路励志人物故事

时间:2021-08-31

  高考时,周成刚的英语成绩在江阴市考了第一,从小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外交学院。凭借当时英语笔试口试第一的分数,周成刚完全有可能被录取,然而阴差阳错,他与北京外交学院失之交臂,最终进入苏州大学英语系。而同班同学俞敏洪他们纷纷考入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周成刚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绪还没有化开,周成刚不得不面临一个对他来说很严峻的问题:毕业后到中学还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语:“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那时毕业后完全由国家分配,没有人告诉周成刚,什么东西应该成为他的追求,如何才能摆脱困境。“我只有两条路:毕业之后去中学教书,或者争取留校任教。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中学教书只会让我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心中的委屈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周成刚成功地当上了大学教师。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获得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学会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清醒的分析和判断。“多年后我再去看,发现自己的英语比大学的其他同学更坚实,保持着更开阔的眼界。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学,去英国工作,我和那些到中学教书的同学之间的差距更遥远了。我不是在评价两种生活的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的决定使我离梦想的生活越来越近。”

  谁都知道应该努力,但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一定是具体的、清晰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三年之内能做到什么,才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

  自从得了高考英语第一名,周成刚发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开始刻意地培养自己,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电视广播的主持人如何表述、演讲家如何演讲;阅读大量西方哲学着作,比如《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和《大问题》。“哲学着作对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很有帮助,而语言表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逻辑思辨力。”这样的思辨能力让他在新东方的“万人演讲”上赢得如雷掌声,让他在45分钟和两个半小时的不同演讲中收放自如,更让他在面临各种人生抉择的时候,总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