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不道”话语的语用分析(2)

时间:2021-08-31

三、“知不道”的现代汉语话语分析

  从话语结构的视角看,“知不道”当归于动补结构,“不知道”是动词前加否定词“不”。李临定用“缩减”检测法来解释动补结构。徐通锵则认为,动补结构是古代汉语中自动句式和使动句式的遗留和变异。自动句中的动词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可以转换成使动句而保持语义不变,因此这种用法可以看作使动句的遗留和变异。

  (7)对娘说知此事。(施耐庵《水浒传》)

  该句可以转换为“使事情让娘知道”。

  第二种类别的句子,动词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适宜从自动句的角度去解释。

  (8)风筝飞上天。(曹雪芹《红楼梦》)

  该句的意思是风筝自己飞上天,属自动句。

  第三种类别的句子动词补语已经虚化,语义不再指向施事或受事,它只是补充说明动词,作用类似于状语,语义就指向动词本身。这种动补结构的来源与使动句或自动句无关;例如:知不道,睡不醒,“不道”即“不到”是用来补充说明“知”的程度,“不醒”用来补充说明“睡”的状态。

  究竟如何判断动补结构?[5](P115):第一,“得”是标志。如果动词与后面的成分之间有一个助词“得”,那么该句就是动补结构。例如:打得稀烂,哭得很凶,吵得厉害,笑得流眼泪。第二,如果动词后面有数量词,也可以判定为动补结构。例如:读三遍、去两次。第三,如果动词后面是介词短语或是趋向动词,也可判定为动补结构。例如:来自西藏、走进去、打开、飞出。第四,如果有一个动词短语,单凭前面一个动词无法理解语义。例如“睡”,睡什么?睡得怎样?不清楚。“睡不醒”中“不醒”来补充说明“睡”,也就是说“知不道”(“知不到”)是“不道”(“不到”)来补充说明“知”,“不道”(“不到”)并不是“知”后要进行的下一个动作。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想表达出“知道,但不愿意说的意思”,他的表达应为“知而不道”。例如数学中有一种解题方法叫作“设而不求”,设出未知数,并不去求这个未知数的具体值,知道而不告诉你,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而”作为关联词去体现出转折的语义。因此,在理解对方话语的时候,从语法结构去分析语义往往能得到更准确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认知,汉语语序的变化自然也会带来语义的变化。但是“知不道”与“不知道”语义相同,“胆不大”与“不大胆”语义相同。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但语义相同。

  (9)“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宾语前置,意思是“吾欺谁”。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定语后置,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意思是到处都是这样的石头。

  (1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意思是在我之前出世。

  汉语博大精深,如“老马识途”“小鸟依人”“大笔如椽”,若调换语序变作“识途老马”“依人小鸟”“如椽大笔”,语义变化虽小,但前一组词语是指一种状态,后一组词语却指具体事物了,用法自然就不同。例如:

  鸿渐道:“给你说得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辛楣笑道:“不是我众叛亲离,是你们自己“亲离众叛。”(钱钟书《围城》)

  此处“众叛亲离”和“亲离众叛”强调“众叛”和“亲离”的先后顺序,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有些词语序改变,看似没有变化,语义却相差甚远。例如“去不了”和“不去了”,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去,“去不了”是动补结构,“了”音/liao/,上声。“不了”意思是无法完成,并且多是客观原因。“不去了”是“去”动词的否定,意思是主观上不愿意去。若是其他词语,语序发生变化,意思更是千差万别。比如说“牛吃草”调换为“吃牛草”就不成句子了。

  综上所述,对一个词语作语用、言语行为以及话语分析,不仅能够确切推知该词语的原生意义,还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去促进言语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交际双方创造性运用语言符号,结合语境以获得更好的言语交际效果。

【对于“知不道”话语的语用分析】相关文章:

1.知不诈愚成语解释

2.用大逆不道造句

3.对于女生励志的话语

4.知不诈愚成语释义

5.朋友久不联系的话语集锦

6.“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作文

7.知感恩行孝道作文「精选」

8.知感恩行孝道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