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与大巧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行动来揣测出某些一贯性的、熟悉的东西。如果别人能预料到你的行动,他们就会有把握大局的感觉。如果想让众人追随你并服从你,你只须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你制造的那些看起来缺乏连贯或毫无目的的行为,会让别人心慌意乱,他们会费尽心机地揣摩你的行为。所以,才能出众并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山露水;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君王守好君臣之礼,为的是保持威仪——不怒自威,恩威并用才能压制群臣。没有威,不能服人;缺了恩,不能驭人。文人好名,武将喜钱,就是说臣子都有所图,为了所图,为了盼头才会为你尽力。但是恩威不能用尽,用尽了就没有企盼,也没有顾忌了,一个拳头凌空着才有威慑力,落到了实处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有时候,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详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这是为人处世和谈判技巧中都能用上的高招。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叫子产的宰相。他执政的特点是刚柔并济,即在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中采取最适当的作法,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郑国是一个小国,想要在大国的觊觎之下力图生存,强化国力是当务之急。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军事费用,于是决定征收新税。因此民怨沸腾,有人甚至扬言杀死他。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而子产却不让步,力排众议,实施既定政策。他说:“为了国家利益,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我听说为善必须有始有终,如果虎头蛇尾,那么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我决心贯彻始终,绝不能因为百姓的责难而改变初衷。”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民众,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