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谦诚信的故事(2)

时间:2021-08-31

于谦的成年

  于谦考中秀才以后,十六岁读书于吴山三茅观,同学有高孟升等。

  于谦天分很高,喜读先秦两汉的书籍和苏东坡的文章,更究心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特选录唐陆贽的奏疏,手钞成册,朝夕披阅,“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十七岁时,应乡试不第,仍就读于吴山三茅观。

  这时于谦潜心求学,努力读书,“濡首下帷,足不越户”,非常用功。

  后来他写诗回忆:“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

  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忆老婢”)可见,为了取得功名,创立绩业,于谦少年时是刻苦学习的。

  这时,于谦写了“石灰吟”。

  这首诗表现了他为了功业,不惜牺牲自己。

  “石灰吟”里说:“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于谦二十岁时,以第一名考取了钱塘县廪生。

  第二年他和翰林董锈的女儿结了婚。

  从于谦的文集里,可以看出,董氏是勤俭持家的主妇,她习女红,奉舅姑,而且能读诗书、作文词。

  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谦亲自到山东去拜省他岳父。

  据说这位“翰林董公,以直言忤时贵,降官济南教授。”于谦所到的山东一带的农村,相当残破荒凉。

  原来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生了明朝皇室的内战“靖难之役”,战祸延续三年之久,山东一带的农村受兵祸最重。

  永乐年间又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征调民役,每次都要几十万人,尤其在北方,徭怡最为苛重。

  当时明廷又准备迁都北京,所以年年有大批粮饷物资必需紧急北运。

  永乐九年(1411年)春,明朝命漕运总督宋礼征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等地民夫三十万人,在二十天内重新疏浚了元朝所开的会通河,整顿了贯通南北的主要干路──运河。

  运河上拖挽漕船的劳役中最艰苦的路程是在山东。

  虽有运粮官军十二万人参加,但随后官军多所调遣,漕运完全落在人民身上。

  另外,山东沿海又增加防倭军事的征调。

  加以永乐十三、四年山东、河南等地又连年水旱成灾,所以农民生活困苦,负担是很重的。

  于谦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初次离开了家乡,第一次踏到灾祸频仍、科徭繁重的山东地方。

  他路过滕县的时候,曾和县令许某谈论过人民流亡、社会不安的情况,次年二月,明朝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山东蒲台县,在女英雄唐赛儿的领导下,攻破了益都、莒、即墨等县,远近震动,虽然不久被统治阶级用强力镇压下去,但人民对敲骨吸髓的剥削已不能忍受,用实际革命的行动,提出了警告。

  于谦既然亲身到过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山东地带,目击农民的流亡和困苦的生活;接着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也深刻地教育了于谦。

  这对于以后于谦在政治活动中,比较注意农民疾苦,主张改良的政治,都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