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古代小故事

时间:2021-08-31

  在北京孔庙内,至今仍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198座进士题名碑,上刻有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在每座题名碑的旁边,还有一块解释牌,讲述本座题名碑上的科考趣事和状元故事。其中很多,读来都让人忍俊不禁。

最有趣的古代小故事

  饽饽状元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一天三顿吃馒头,不仅是一种心志,而且是一种能力。难怪康熙皇帝听说以后,会钦点其为状元。

  鸭蛋状元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可怜他,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一样,黄士俊的岳父也是一个势利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在变化之中。穷人可能变成富人,乞丐也可能变成状元。

  从末名到头名的状元

  明代万历七年,福建人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以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上榜。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进京赶考,不仅进士及第,而且还成为状元。翁正春的可贵在于不灰心,不放弃。要想战胜别人,首先战胜自己。

  因名字成状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两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以名字取状元,堪为千古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