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模板(2)

时间:2021-08-31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多媒体显示: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法。详见前面有关论证思路的分析介绍部分。

  (4)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他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他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

  叶圣陶先生批评陶渊明,实际上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

  2.学生自由质疑,互动探究。

  四、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示例: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五、说话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学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

  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培根《谈读书》的其他译文,与本文进行比较,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

  2.课外阅读邓拓的《燕山夜话》中的其他杂文,体会其创作风格。

  3.模仿《谈读书》,写一篇谈交友的文章。

  4.自创一则关于读书的格言。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1.培根其人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培根十二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过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受宫廷阴谋的连累被逐出朝廷,此后即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1620年)。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论说随笔文集》(有的译本标题为《培根论人生》或《人生论》)。

  2.对于培根《人生论》随笔的评论

  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这部随笔集:“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也有评论者把蒙泰涅的《随笔》、培根的《人生论》和巴斯卡的《沉思录》,称作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何新译《人生论》的前言)

  黑格尔曾指出:“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关于培根”)

  3.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他在一系列著述中批判了欧洲中古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认为经院哲学与生活实践隔绝,被教条和权威束缚。他还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的奥秘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他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世家贵族子弟,文章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这些散文关注现实,其中议论官场生涯的篇章和探讨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于他深入的观察和亲身的体验。他力图以不带先人之见的“客观”态度来审视和考察各种现象和行为(包括“背叛”),很少从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出发简单化地评判是非。英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先生说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这是中肯的评论。

  从培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者——培根是其中之——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那个时代所生成的新思潮,如人本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对科技和“进步”的肯定乃至崇尚等等,正是随后的“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恐怕就是我们读他的随笔并不觉得生疏隔膜的缘故。

  不过,培根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读他的散文,我们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毫不隐瞒的贵族立场、男权视角和某些近乎市侩哲学的功利主义思想。而且,如果我们不把“知识”和“力量”都想成超越历史、文化、阶级的神圣的东西,甚至连“知识就是力量”(在英语里“力量”也即“权力”)这类至理名言也是可以讨论的。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