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教案范文(3)

时间:2021-08-31

四、带领学生有选择的朗读背诵。

五、作业。

  阅读印发的资料,也可上网自查资料,思考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今天的民主思想有何异同。

[附]

  (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深深植根于人类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

  总的来看,传统的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内涵包括了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其核心是“重民”,把“民”视为政治的根本。但是,民本思想虽然包括民有、民享的成分,但却不包括“民治”的成分;虽然具有民权思想的意味,却没有民主民权的制度。因此,自先秦以至近代,民本思想始终难以被真正贯彻到底,人民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吸收西方人本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打破了其历史局限性。与一般人本主义者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面向人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强调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这是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和理想境界,是人本思想的历史性飞跃。

  人不应当是物的奴隶,而应当是人所创造出来的文明和社会的主体的本体论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石。从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出发,提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预见;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阐释人的解放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明确个性自由的发展目标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专制的政权的终结和人民政权的诞生,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真正实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将最终占有自己全部本质的人本思想,吸收了当今国际社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反思的积极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新中国建设史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为人民谋利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明确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发展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同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谋发展的新理念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根本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二)

  民本与近代民主有本质差别,二者不可混淆,但又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之处。孟子的民本思想于当今时代仍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孟子的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对执政党的思想建设有教育意义;第二,“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对于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禁止乱摊派、乱收费的力度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第三,孟子提出制约君权的主张对我们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范以权谋私的贪污和腐败现象有启示意义;第四,孟子重视教化百姓,于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教育、提高人民素质、以科教兴国有相同之处。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人治、德治社会向法制社会迈进。其实无论是哪种社会,也不论是哪种经济发展方式,“人的生存状况”应是其出发点,而“人的幸福”应是其目的;无论是人治、德治还是法治,其“应以民为主”的宗旨是一样的。而且法治也不可能离开德治而独立发展,很难想象在一个道德水准不高的社会里,法治会起作用;也很难想象在一个道德水准不高而“法律”横行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状况会如何。在这样的时期,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之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这一思想的提出很有时代意义,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