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设计范文(2)

时间:2021-08-31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1段到第8段。

  2.学生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共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2)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3)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3.学生分四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要求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代表依次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小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第二小组: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最后,写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第三小组: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四小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4.教师总结: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5.仿句练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个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生2: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五、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口头说说你童年时期听到过的最吸引你的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或你小时候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

  学生任选一题作口头交流。

  其余同学评议,如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印象,体味鲁迅先生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7、8段,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鉴赏 ②秕谷

  (2)第7段详写了捕鸟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的中心是( )

  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不超过11个字)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

  B.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2.把课堂上的口头训练整理成一篇短文,收入《成长日记》中。

  3.阅读《我的乐园》,回答文后题目。

  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想我的外婆家。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又梦到了那座梅溪镇上的古老的屋子。曾经消磨了整个童年的那间“藤花书屋”,依旧没有改变一些样子,一种不知名的藤科植物,从窗槛外爬起来,带着那些绿得可爱的叶片,一直爬上了屋檐,窗外便好像张了一个绿色的帷幕;有时开出几条小小的淡红花来,更是美丽得叫人不忍离开。

  春天,书屋前面花坛上的大理花开了,红的、紫的、黄的、白的……一丛丛,把这朴素的院子,点缀成一间新娘的洞房似的,一群群的蜜蜂,从墙外飞来,盘旋在这些花上,不住地唱着颂歌。

  书屋后面,是一个大竹园,一竿竿的翠竹,不时发出飒飒的响声,仿佛它们在絮语着。当我们走进这林子去的时候,脚下踏着那永远照不着太阳光的泥土,软软地,真比踏着富人们厅堂上珍贵的地毯还舒服。夏天,我们常常摊下一条席子,带着一壶凉茶,躺在那里读故事书,要是沉沉地睡去了,不妨来一次“午倦抛书昼梦长”。

  墙外人家,尽有搭着瓜棚、豆架的,秋天到了,晚上明月如水,从那些棚架上的绿叶丛中,不断地送过络绎的歌声来,“沙沙!沙沙!……”很容易地,把我带进了甜蜜的梦中。

  冬天是最寂寞不过的,但是,在这书屋的火炉边,我曾经和表姊妹们烤过山芋吃;在这书房外的一片大雪中,我们曾经张起一个竹篱,捉过麻雀玩。

  一切的一切,在昨天晚上的梦中我又到过一次外婆家。

  (1)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2)用“藤花书屋”代指古老的屋子有什么含义?

  (3)怎样理解“午倦抛书昼梦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