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质教案(6)

时间:2021-08-31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引导背诵。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检 涂 饿莩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

  3.完成课后练习。

  [补充]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