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3)

时间:2021-08-31

  三、物质的分类

  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

  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这样,即可加深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认识,又可帮助他们对“世界上的三千多万种物质仅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课,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物质的元素观。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

  ——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与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对元素的认识。

  ——通过排列“纸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幅幅“纸牌”非常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组织本节课的这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时,因问题的发散性较强,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及时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