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设计范文(2)

时间:2021-08-31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