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课教案(2)

时间:2021-08-31

  后来人类学家又找到了腊玛古猿的化石,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恩格斯称他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所引用的材料不够具体,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相传人类学家于1924年发现了南方古猿的化石。这种古猿可以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一般认为:粗壮型是南方古猿发展中已经绝灭的旁支,而纤细型古猿则是人类的祖先。(着则材料也有些简略,另外它与下面的材料之间没有衔接的句子,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1901年,荷兰籍医生、解剖学家杜布阿在爪哇梭罗河边发现了一种已绝灭了的生物的遗骨化石,它具有人和猿两重生活构造特征。杜布阿把它命名为“直立猿人”,认为这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的中间环节之一。这一发现和命名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直到1929年12月发现了北京猿人才宣告结束。后来,我国科学家将同一进化程度的人类化石统称为猿人。猿人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的中间环节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完全形成了的人”。

  而生存在30万年至5万年内的智人则是我们的现代人类的祖先。(一笔带过,有些笼统,还要多交代几句才好。)

  科学家已经证实:从猿人开始,他们已懂得用火并懂得用火将食物煮熟了吃;他们还用一些石制的简单的工具,用来猎取和战斗。

  这就是人类的起源。(这是不准确的说法,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文病原因:

  这是一篇揭示人类起源的说明文,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人类的起源,重点是对由古猿到人这一演变过程的揭示。文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者对于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不够仔细,过于笼统,这恰好与说明文语言要准确、真实相违背。另外,文章还缺乏必要的过渡,因此显得不够流畅。  修改思路:

  根据以上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升格本文。

  第一,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让文章所引的材料更加翔实一些,有据可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不会产生凭空捏造之感。

  第二,在文章中的句与句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添加适当的过渡句,让文章更加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