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

时间:2021-08-31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法:朗读感悟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9课《生命生命》导入新课,作者通过三件事得出感悟。

  2.这节课来学习20课《花的勇气》,它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齐读课题)

  3.这是一片略读课文,首先自由朗读阅读提示,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2、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砰然一震”?)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遇到不懂的也划出来,并找出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PPT出示生字词。

  3.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出的感悟是什么?

  5.多种方式背诵作者的感悟。

  三、文本解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寻花的过程中为什么心情会从“失望”、“遗憾”、“惊奇”再到“怦然一震”?划出感情变化的语句。

  2.为什么作者最开始会有点失望?

  3.“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4.我对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5.小吕熟悉维也纳吗?他看见“我”这么失望,就把“我”领到路边,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快看看,不要那么失望啦。

  6.我拨开草一看,看到了什么?(生朗读感悟)

  如果那个是你,你看见了眼前有这么多小花铺满了绿地,你会怎么想?(很惊喜)

  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读

  7.“白的、黄的、紫的”体现出小花的什么特征?(颜色美)

  “纯洁、娇小、鲜亮”又体现出小花?(形状美)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体现出小花的?(气势美)

  8.这些小花虽然很美,但是比青草还矮几厘米,作者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呀?“我”很着急,小吕却笑道:?(生:“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9.哪里体现出作者很遗憾呢?(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见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10.他看见了这壮观的花儿,小吕跟我说:“去看吧—你的花!”他看到的是一个怎样壮观的画面?

  11.重点解释:改天换地、冒、铺;朗读感悟。

  12.所以当“我”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时,我的心头?(砰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1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渺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14.小结:作者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的惊喜,到离开时仍不见花儿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15.拓展:这篇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下课可以了解一下相关资料。

  四、作业布置

  1.积累词语

  2.《新课堂》20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篇2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没有花的绿地,藏在草下的花,花的原野。作者的情感态度贯穿在三个画面之中,最终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针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向,我大胆取舍,决定抓大放小,主要抓住两个画面(藏在草下的花,花的原野)展开,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来朗读,谈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当孩子们的感悟达不到深度时,我适时点拨,由物及人,让他们列举身边的事例,从闪光的事迹中感受生命的真谛是勇气。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原作的兴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设计时,将原作贯穿课堂始终。从原作导课,先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片明媚的春光中,感受玫瑰花的灵性,感受作者精妙的文字产生的吸引力。在课堂上,又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再配以优美的图片,通过结合与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如此美好的景致作者竟是用了如此有气魄的词语来描写,欣赏之余更让人惊叹。在结课时,又不失时机链接原作,激励孩子们走出课堂,阅读原作中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感受不同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触。课下,我在深思,什么是语文课?最质朴的语文课是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亲近作者原作,拓展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从文本中走出来,用文字去创作。这何尝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呢?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篇3

  《花的勇气》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