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2)

时间:2021-08-31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2.学习剥鸡蛋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鸡蛋、碗、筷、勺等

  2.用不同烹饪方法煮的鸡蛋。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出示用布盖好的篮子,让幼儿猜猜篮子里可能有什么,轻轻触摸后再猜一猜。

  2.认识鸡蛋。

  (1)出示鸡蛋,让幼儿和蛋宝宝打招呼。教师问:“篮子里有多少个鸡蛋?”(篮子里有许多鸡蛋。)

  (2)请幼儿说一说拿或放鸡蛋时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3)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说说鸡蛋是什么样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教师问:“鸡蛋里面有什么?怎样可以看到鸡蛋里面?”幼儿回答后教师敲开蛋壳,把鸡蛋打在碗里,让幼儿观察鸡蛋清和蛋黄,说一说它们像什么。

  (4)教师搅拌鸡蛋,让幼儿观察搅拌后的样子。

  3.品尝鸡蛋。

  (1)提供用不同烹饪方法做的鸡蛋。请幼儿观察煮熟后的鸡蛋有什么变化。

  (2)教幼儿剥熟蛋的方法。鼓励幼儿在吃鸡蛋时自己动手剥蛋壳。请幼儿品尝熟鸡蛋,告诉幼儿鸡蛋很有营养,每天吃1-2个鸡蛋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反思

  1、在活动中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关爱每个幼儿,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2、教师在情感、思维和活动上给孩子最大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自主体验,使他们主体性获得发展。

  3、在活动中注重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

  4、针对刚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游戏氛围,孩子在游戏中动手,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积累经验,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体验愉悦。实现真正的“动手做,游戏乐”。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活动内容: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诶?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1.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2.T:“你们看,桌子上还剩下什么啊?糖纸头有什么用啊?我们可以用这些漂亮的糖纸头做各种各样好看的东西把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那我们一起把他压平了放到箩筐里面把它收起来。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特征。

  2、能将不同形状的图形分类。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物品,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1页。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取任意形状的一个物品。

  教师问:"正方形、正方形在哪里?"拿正方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正方形、正方形在这里。"

  教师问:"三角形、三角形在哪里?"拿三角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三角形、三角形在这里。"

  教师问:"圆形、圆形在哪里?"拿圆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圆形、圆形在这里。"

  2、幼儿按教师的游戏口令做动作。如教师说"圆形、圆形跳三下",拿圆形物品的幼儿可以重复教师的话,然后做相应的动作。"出自:大;考.吧"教师说"三角形、三角形眨眨眼",拿三角形物品的幼儿可以重复教师的话,然后做相应的动作。

  3、图形宝宝迷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教师:"三角形的图形宝宝回三角形屋顶的家、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回什么屋顶的家呢?"(见幼儿用书)

建议:

  也可以请幼儿带领大家玩这个游戏,从而帮助他们为几何图形正确命名。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小班的幼儿比较喜欢游戏,从而在活动中加入了游戏的小环节,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不会觉得学习是枯燥的,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后,并没有把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启发幼儿自己去寻答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情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的去尝试,让幼儿充分的感受科学的乐趣和作用。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

  3.激发对科学和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布置好的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人手一面小镜子。

活动重难点: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暗室的环境

  说出自己在暗室内的感觉,教师打开门,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去室外找一找,亮光是从哪儿来的?

  2.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1)(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2)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3)除了电灯外,还有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4)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5)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6)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7)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游戏:《踩影子》

  3.光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

  (1)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2)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3)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4)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跟亮光做游戏。

  2.一边做游戏,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自由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幼儿观察和亲身体验,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能够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知道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激发了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小百科: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

【【精品】小班教案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热门】小班教案汇总八篇

2.【精品】小班教案汇总5篇

3.【精品】小班教案四篇

4.【精品】小班教案三篇

5.【热门】小班教案汇总7篇

6.【必备】小班教案汇总5篇

7.【热门】小班教案汇总九篇

8.关于小班教案汇总10篇

9.幼儿园小班精品教案《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