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时间:2021-08-31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为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

  烛之武(  )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三、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