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7)

时间:2021-08-31

《核舟记》教案9

  一、实物导入:

  高仅盈寸的工艺花瓶,介绍我国传统的内画艺术。引出微雕艺术。有人曾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了微雕艺术的精品,从而破了微雕行业的吉尼斯记录。微雕 艺术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核雕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

  二、擂台赛

  课前大家已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A组准备好了吗?B组呢?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读准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释下列实词:

  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

  修狭 盈 灵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解释多义词

  曳屋许许声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宫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E、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统计得分。

  (二)合作

  1、 译一译

  同位合作翻译课文:(1)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2)要求文从字顺,可增删调补

  2、 比一比

  A、通过自学,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说出来,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

  统计得分。

  B、现在我有几个问题,看应该如何作答?比比哪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此处与马背一样。故此应指船顶。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鲁直坐两边。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苏东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为何核舟上却事、文同时出现?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多是数词+量词+名词。

  (三)做一做

  (1)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2)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并为东坡画上胡子,在船头摆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说一说

  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

  讨论(1)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与《口技》结尾比较异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核舟记》教案10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核舟记》教案】相关文章:

1.《核舟记》教案

2.《核舟记》的教案设计

3.《核舟记》优秀教案

4.《核舟记》教案设计

5.核舟记 教案教学设计

6.核舟记 教案教学设计

7.核舟记 教案教学设计

8.核舟记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