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案(5)

时间:2021-08-31

《连加、连减》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异分母数连加连减的演算。

  (3)通过引导探究,陪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进行异分母数连加连减的演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训练

  1、说说异分母数加减法的算里和计算方法,并计算下列各题。

  2/15+1/57/8-1/6

  4/5+2/38/9-1/12

  2、强调方法,编题到如新课。

  要求学生在以上算式众任选题添上一个真分数,使他们成为连加或连减的形式。

  3、反馈算式,并揭式课题:异分母数连加连减。

 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1、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学生同桌交流刚才所编习题,尝试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算法板演。

  (3)反馈算理。

  (4)全班交流,比较方法。(一次通过与分步通分的比较)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般可以一次通分(有时视实际情况也可以分步通过),再进行计算。

  板书:方法---次通分

  3、专项练习。

  (1)先说说下列各题三个分数的公分母,在填空并口答结果。

  ①1/4+3/10+2/5=()/()+()/()+()/()=

  ②4/15+3/20+13/30=()/()+()/()+()/()=

  ③1/2-1/8-1/4=()/()-()/()-()/()=

  ④8/9-5/18-2/27=()/()-()/()-()/()=

  (2)计算下面各题

  4/9+1/2+3/57/12+1/4+4/52/3-1/6-7/18

  教学过程

  备 注

  5/6-1/12-1/8

  ①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②学生自行评改。

  4、,强调方法:找出几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一次通分,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算法是否正确,有错的请改正。

  (1)5/7+11/14+17/42=5/42+11/42+17/42=33/42=11/14......()

  (2)3/8+3/4+1/12=9/24+18/24=29/24......()

  (3)7/10-2/15-3/20=42/60-8/60-9/60=25/60=5/12......()

  (4)11/12-5/16-3/8=88/96-30/96-36/96=22/96=11/48......()

  2、在下面各题中的()里填上〈、〉、=。

  1/6+1/3+1/2()17/8-1/3-1/2()0

  1/8+1/4+1/12()11/343/4-2/5-1/10()1/3

  (1)学生独立填空。

  (2)讨论比较方法,有没有比通过计算比较更好的方法。

  (3)谈话激励创新意识。

  3、应用练习。

  学校食堂一月份节约用煤4/5吨,二月份节约用煤2/3吨,三月份节约用煤5/6吨。三个月共节约多少吨?

  (1)学生列式计算,同桌讨论对结果的处理。

  (2)教师强调单位名数的处理。

四、课堂

  师生谈话:

  (1)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2)三个异分母分数相夹剪与三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在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课堂作业

  1、学校运来一堆沙。砌墙用去4/5吨,修操场用去7/8吨,还剩下3/10吨。这堆沙原来有多少吨?

  2、从王村到县城,步行要用11/12小时,骑自行车比步行可以用1/2小时,坐汽车又比骑自行车少用1/3小时。坐汽车要用多少小时?

  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师只需作稍加点拨,学生即能掌握连加、连减的方法。特别指出:在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中,几个分数可一次通分,使计算简便。

《连加、连减》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