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2)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1.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2.《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3.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设计

4.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

5.公开课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6.《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学设计

7.《金色的脚印》公开课教案设计

8.《爬山虎的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