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3)

时间:2021-08-31

想北平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出世,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另外,老舍还为北京写下了不少散文,《想北平》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作品通过对北京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表现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

  第1小节作者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京的考虑。《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第2、3两小节正面反悔作者对北京特殊的爱。第二小节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第4、5、6小节,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京的喜爱。前面,老舍正面道出了对北京的热爱,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最后一小节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括的情感很复杂。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千锤百炼。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最后一小节,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