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设计(4)

时间:2021-08-31

三、分析课文第四段内容

  1.整体朗读第四段。

  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子:

  ①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师):本段主要写秦国的灭亡?作者是如何展开的?

  (生):用极为简略,概括的笔法。

  3.(师):谁灭亡秦国的呢?

  (生甲):陈涉。

  (生乙):还有山东豪俊。

  (生丙):各诸侯国地区的百姓。

  (生丁):是天下百姓。

  (师):都说的有道理,但准确一点说,应该是天下百姓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因为陈涉是首倡推翻暴秦的统治,撼动了秦国的基业,也同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起义推翻暴政的序幕,他们的壮举彪炳史册。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里有很客观的评述,下去可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句话的内涵,作者暗示我们,是天下百姓不堪暴秦统治才铤而走险,推翻暴秦政治。所以,管窥出百姓对秦王朝的失望是多么深。这不正是“水覆舟”的生动事例吗。

  4.(生甲):老师,从作者的描述如“瓮牖绳枢,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来看,陈涉是个出身卑微,家庭贫困,而又被征发去做苦力的人。似乎贾谊瞧不起像陈涉这样出身卑微的人。

  (师):对,这正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在贾谊眼里,陈涉的确不怎么样。这说明像贾谊这样的读书人对陈涉的确有点瞧不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与很高的地位,把他放在世家的传里加以记述,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良史才具、过人胆识与超绝智慧。

  (生乙):老师,陈涉是个智力与才能都很平常的人,是吗?

  (师):但《史记·陈涉世家》里面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不妨读一下第一段的部分内容: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幻灯片)

  从司马迁的记述里发现陈涉年少时就是一位很有抱负与志向的人,再到密谋起事时的精心策划来看,他也很有心计。当然,贾谊这样写,自有深意存焉,目的在于通过他的弱小来衬托诸侯各国力量的强大,而诸侯各国竟然为秦所灭,秦国的无比强大就自然凸显出来了,而这样强大的国家竟然为陈涉所撼动,可见秦国失去民心到了何等地步。

  (生丙):他是军队里一个地位很低的普通士兵吗?

  (师):他是谪戍渔阳的九百人中的一个——屯长——小头目。应该说地位不高。

  总之,在贾谊眼里,陈涉不过是一个很卑微、才能很平常的人。这是贾谊的策略,一方面极力贬低陈涉,像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都能一呼百应,说明秦国失去人心到了何种地步;另一方面,当时百姓对秦国的怨恨到了何种程度。秦国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焉能不亡?他是为下文议论蓄势、张本。

  所以,民意、民心,这是一个政权存在的惟一基础,任你武力再强大,任你思想多禁锢,任你怎么去愚民,都不会长久的。这是我们吸取的教训。

  5.本段的字词写法及含义要注意:

  瓮牖绳枢 氓隶 蹑足倔起 阡陌 疲弊 将 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幻灯片)

  6.朗读本段内容并力争背诵。

第三课时

要求:

  1.检查第一、二课时所学内容,查漏补缺。

  2.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内容,亡秦之过。

  3.本文独到的眼光,犀利的思想。

  4.排比与夸张的铺陈艺术手法增强文章气势,体会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的文风。

  5.对比手法的运用。

  6.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锄耰棘矜、銛、钩戟长铩、谪戍、抗、向时、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七庙、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程:

一、1.检查学生背诵第一、二、三、四段内容。(生背诵)

  2.解释重点字词含义。

二、指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内容

  1.(师):哪位同学范读最后一段内容?(生甲主动朗读)

  请同学们默读一遍最后一段内容,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然后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注意:“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军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幻灯片)

  2.(生乙):本段是议论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采取对比手法,这一点很清楚。从今昔秦国拥有的地理环境并未发生变化对比,陈涉之位与九国之君对比,武器装备对比,谪戍之众与九国之师对比,深谋远虑及行军用兵方面对比,都显出陈涉力量的弱小,九国力量的强大,而最终的结局是九国失败,秦国兼并了九国,秦国的强大可见一斑;而现在这样强大的秦国竟然被如此弱小的一群乌合之众所撼动,反衬秦国政治上的巨大失误,离心离德。这是应该引起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幻灯片)

  秦国地理环境对比

  过去 现在

  崤函之地,雍州之固 ——→ 崤函之地,雍州之固 守天下地利不足凭恃

  胜利 失败

  陈涉与九国对比,暗含九国与秦国对比,其实秦国与天下人民对比

  陈涉(弱小) 九国(强大)

  地位——→卑微(佣夫) 尊宠(诸侯)

  武器——→锄耰棘矜(简陋) 钩戟长铩(精良)

  军队——→谪戍之众(乌合之众) 九国之师(正规部队)

  谋略——→不能深谋远虑(浅薄) 人才济济(深谋远虑)

  用兵——→不懂用兵之道(乏人) 军事统帅(众多)

  九国(强大) 秦国(更强大)

  (失败) (胜利)

  秦国(更强大) 陈涉(弱小)

  (失败) (胜利)

  陈涉首倡—→秦国灭亡—→ 地利天时都不足 凭恃,关键在人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生丙):贾谊认为秦国灭亡的主要过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仁政,并且不能及时调整政策,也就是夺取天下可以采取武力手段,但随着兼并的结束,形势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统治者应该及时改变策略,借鉴治国的成功经验,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正所谓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生丁):我认为秦国的过失主要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施行有效的安民政策,百姓对这样的政权不免失望;第二、没有笼络广大的知识分子,失去“士”阶层对他们的支持;第三、没有安抚好六国的后裔,他们是反抗秦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号召力;第四、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无休止的修长城拆散了许多家庭,制造了大量的人间惨剧,像孟姜女哭长城等;第五,沉重的徭役制度,像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那样耗费民脂民膏的工程,大肆营建秦始皇陵,都过度消耗国家财力,物力与人力,反而加速国家的灭亡。

  (师):所以,奢靡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

  (生丁):老师,什么样的政策算是“仁义”的,听着熟悉,但具体内涵好像说不清楚,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师):你能举个生活中你认为是不仁义的事例吗?

  (生戊):一次,我好心的去帮助别人整理她的床铺,结果不小心把她的衣服弄脏了,反而被她训斥了一顿,我好心帮助别人反而落了不是,心里很不好受,我不知道她对待我的态度是否属于不仁义的范畴。

  (师):这就是不仁义。

  (某生插话):某人借了我的钱,说过两三天就还的,结果两周过去了还没有归还的迹象,我态度很好向他讨还,结果呢,他不但不还,反而骂我没有情义,这也是不仁义的事情吧。

  (师):这是人际交往方面显示的不仁义,推而广之,统治者把老百姓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屣,驱之如犬羊,生杀予夺,把百姓的生命与利益根本不放在眼里,这就是暴政,殊不知,百姓是他们政权存在的基础。孔子说,苛政猛于虎。苛政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系,至于如何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还比较困难。就词源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即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产生了社会。这样,就发生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怎样相处、怎样友爱、怎样互助等问题。推而广之,若统治者能对百姓关怀、爱护、体贴,能急百姓之所急、替百姓之所想、忧百姓之所忧,处处关心百姓的利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百姓利益的制度与措施,这样的政策就是仁政,否则,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穷奢极欲,处处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像夏桀、商纣,百姓发出“曷日汝丧,予及汝谐亡”的呼声,离灭亡也就近在咫尺了。

  (生己):这样看来,贾谊也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但汉初盛行的是黄老思想呀!

  (师):对!虽然黄老思想统治着汉初的意识形态领域,但不能说儒家思想并不存在呀。再说了,学术界、思想界是比较自由的,你谈你的黄老思想,我谈我的儒家思想,并行不悖;还有,任何思想不是天生就占统治地位的,只有经历时间的检验,经历激烈的论争,符合社会、国家、人民的需要才凸显出它的价值,才会被历史所采纳。事实证明,不施行仁政都避免不了亡国的后果,这是历史所印证的,孔孟早已预言过,谁还能不相信呢。三、作为一篇著名的史论,要具有“史”、“论”和“断”,这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本文有大量的叙事部分,像一、二、三、四段的内容,作者主要以叙述为主,历数秦国的崛起、强大与鼎盛的全过程,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叙述中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大量的赋体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所以行文波谲云瑰,变化多端。而在前面大量铺陈蓄势的基础上,到篇末转入议论,仍然采用对比手法,再把前面的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相当精辟的点评。

  所以,汉朝开国之后,认真反思秦亡之过,从贾谊的这篇文章里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汉朝的统治者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才经历文、景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开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做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今天学习《过秦论》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篇史论齐读一遍,然后要把它熟读成诵。完成课后的练习。

四、课后按照《过秦论》的模式仿写一篇史论作文。要有“史”有“论”有“断”,尽量表现出文章的气势来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习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