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教案课件(2)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着重解析课文第二、三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作者描摹景物的技法。

  2. 深入认识文章对生活话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规划

  一.多角度感受对景物的描摹

  1.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

  2.动静交替,可见与可想错杂:

  静态与动态结合而物物借“动”,“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3.大量运用各种修辞,加强了对景物的立体感,感官互移。

  二.高超的修辞艺术

  〈一〉 比喻与通感

  1.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著名学者 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如: 1.“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 湿 ”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 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2. 比喻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解析:用舞裙与叶子自然舒展时形状的形似进行形象的比喻,将静物化动了。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二〉动词,叠字、修饰语

  1. 动词:带——“掩、关”〈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沿着——通往:“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

  踱——走: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情景融合的`神韵。

  泻——“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

  2.叠字修饰语: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突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

  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使用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曲折、幽僻、寂寞——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色调是淡淡,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 层层——描其高低有序

  两种树影: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小结:形象美——多样的手法                 语言美——新颖别致

  生动的比喻                           自然传神

  鲜明的对比                           通俗流畅

  强烈的烘托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形象的拟人                  意境美——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传神的通感

  画面————美丽的   美

  荷塘月色  气氛————宁静的   静  三位一体,有机地组构了一幅荷塘佳境

  格调————雅致的   雅

结语:“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的教案课件】相关文章:

1.荷塘月色教案课件

2.《荷塘月色》课件

3.《荷塘月色》的课件

4.荷塘月色课件

5.荷塘月色的课件内容

6.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7.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8.荷塘月色免费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