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2)

时间:2021-08-31

  (一)图四

  师生点评角度:

  (1)注意按顺序介绍,先背景后主体。

  (2)环境气氛的渲染。(美景反衬哀情,灿烂温暖的阳光与死寂沉沉的大道对比)

  (3)人物描写有一定的感染力。(对尸体的描写:外貌:衣不蔽体、血迹斑斑。神态:恐惧、绝望。对孩子的描写:眼神:冷漠、无所谓。步伐:从容、悠闲。)

  (4)准确把握了摄影者的拍摄意图。

  ——控诉他们对生命的践踏。(有形的,看得见的)

  ——控诉他们对儿童造成的精神上的伤害。(想象的 无形的,影响深远的 )

  点评预案补充:

  你们看出了孩子什么样的表情?

  若学生解读时说画面中的孩子表情是寻找亲人;是恐惧的;愤慨的;麻木的等等。

  师可启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我们再来仔细读读图,看看哪些说法更合理?

  ①男孩的头部细节

  他的脸侧向一边,像在寻找亲人吗?(生:这边找不到,他向另一边寻找嘛。)若向另一边寻找,那他的动作应是怎样的?——脚踮起来,抬头向远处张望。——可见,不像是在寻找亲人。

  ②孩子的走路姿势

  同学们先作一番假想,如果是你走在这样的大道上,你会是什么表现?——尖叫、恐惧、狂奔。可是,这个小孩呢,他的步伐怎样?——比较慢,从容甚至悠闲,而且,同学们看看,他走的路径离尸体距离怎样?——很近,而路的另一边似乎是行人没有尸体,由此可见,他的表情似乎不是恐惧。

  ③孩子的年龄

  他估计有多大?(不足十岁)这么一个小孩儿他是否已经具有愤慨和报复这样的理性思考呢?——好像不太合理。

  过渡:不是寻找亲人,不是恐惧,也不是愤慨,那小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

  ④联系这幅图的拍摄背景

  同学们说说,这幅照片是在何时何地拍摄的?——1945年一个宁静的中午,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曾建立了一千多座这样的集中营,专门用来关押和屠杀犹太人。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0年,1945年获解放。在存在的几年时间里,纳粹在此采用了机枪扫射、毒气、鞭笞、警犬噬咬等手段共杀害了约7万名被关押者。可以想见,这个集中营里 的小男孩儿对暴力和死亡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他对满目的尸体会是什么反应呢?——麻木了,淡然了。

  ⑤想象这场战争给孩子,给将来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如果没有二战,没有这些屠杀,这个小男孩儿会拥有怎样的童年?而如今这集中营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将来的成长之路上,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麻木不仁,冷酷、绝望、自闭或许也成为残暴的人。

  想想,一个孩子是这样,经历过那场战争和屠杀的所有孩子都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是一个怎样的模样?——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压抑。而这一切,又是谁之罪过?战争,是战争导致了残废和死亡,是战争滋生了冷酷和绝望。而这恰恰是这幅图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幅图大家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了,考虑到推论的合理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我个人的见解是理解为表情麻木更好一些。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失色心灵

  这是一幅令人震惊的贝尔森集中营里的照片。

  宁静的中午,阳光灿烂而温暖。可是这寂静的树林却充满着寒气和恐怖。

  闯入你眼帘的是路边摆满的尸体,有侧卧的,有俯卧的,有蜷缩成一团的'-----这些尸体有的衣不蔽体,有的血肉横飞,他们骨瘦如柴,表情痛苦绝望,可以想见,他们生前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和迫害!

  就在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道边,一个穿着短裤的小男孩正挥动着双臂从容地向前走着,他头侧向一边,或许是想避开中午耀眼的阳光,或许是不想看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尸体。可是他为什么走得这样近,而且面部丝毫不见恐惧的神情,也许是纳粹天天杀人让他见怪不怪甚至麻木了吧?小小年纪就变得如此冷漠,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

  可恨的法西斯,他们毁灭的又岂止是肉体,他们摧残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啊。

  (一) 图三

  师生点评角度:

  ①神态描写:

  父亲的表情(细节):痛苦、无奈、忧愁、不舍,很震撼人心:表情越痛苦,越能突出这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战争的无奈。

  孩子表情:号啕大哭,“爸爸,别去!”意味着什么?

  ②细节描写:右手握着的冰冷的枪,与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形成尖锐的冲突和对比。

  ③合理想象:想象父子分别之后的情景,更打动人心;由个别见一般,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

  ④内涵:是战争将父子硬生生地分离,是战争把亲情撕成了碎片!可怜的父亲,可怜的孩子,可恶的战争!

  (三)图二

  师生点评角度:

  ①借助想象,描绘细节(表情、动作),突出画面重心。

  ②充分挖掘内涵

  a通过细节(拐杖),挖掘内涵

  一根拐杖被仍在了地上,突出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它破坏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一个家庭本应有的温馨和幸福。

  b借助想象,挖掘内涵

  战争之前之后的对比;由个别见一般;

  c注意图文结合,联系背景,挖掘内涵:

  战争不仅伤害了被侵略的国家,还伤害了自己国家的公民。  五、总结全课

  这一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思考、联想和鉴赏,这一幅幅静止的画面都变成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仿佛在控诉着战争对亲情的践踏、对爱情的践踏、对人生命尊严、心灵深处的践踏。

  可是,就在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枪炮声仍然没有停息,——战争还在吞噬着生命,毁灭着财富,可以说,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没有和平,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六、布置作业:

  1、继续为其余图片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2、小组合作,以“祈祷和平”为主题,完成一个图片展。包括:

  ※ 图片展 ※ 前言 选图 拟标题 写解说词

【《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2.《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3.《图片两组》的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4.《图片两组》教案

5.《图片两组》课文优秀教案

6.课文《图片两组》教案

7.《图片两组》教学反思

8.《图片两组》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