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件和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月光曲课件和教学设计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这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月光曲课件和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月光曲的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