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教案参考

时间:2021-08-31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

  《大小猫洞》教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教学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

  搜集牛顿等的有关资料以及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预习,完成字词积累、了解作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读顺文。查找工具书,流利朗读课文。

  2、读作者,读文意。大致了解作者;指出文章论点,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金克木(1912年8月—2000年8月5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现在我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先生。他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他论述泰戈尔,不是把泰戈尔与印度文化隔离开来,作为孤立的人来研究,而是把这颗印度文化的璀璨的明珠放到印度文明的长河之中,他能真正懂得并欣赏泰戈尔;《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略论甘地之死》等文章,运用他对印度社会的了解,分析了印度近现代的社会状况,历史地、客观地对甘地作出了评述。金克木先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是多才多艺,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充满美感,寓意深刻,颇有韵味,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天竺旧事》把人们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印度,给人们留下了印度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料。金克木先生健谈、博学、多闻、敏锐。据金先生早年的学生回忆:1949年他们进北大学习时,作为梵语教授的金先生却给学生们上政治课,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还深入地钻研过政治经济学,有的学生至今还能记得金先生当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深刻阐述。其实不光是社会科学,举凡数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广泛涉猎,他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等数学问题,他在临终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涉及到高等数学的问题,为此还和北大数学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亲属的孩子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他早年即同数学大家华罗庚先生很谈得来,华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请教过丁石孙先生,并能从丁先生的解释中判断出他所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金克木先生晚年虽出行不便,但他对新思想、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对许多社会现象、社会时尚都有深刻、绝妙的评论。金先生临终前还注意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他以一位饱学之士和哲人的眼光不无忧虑地指出: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麻烦,如不慎重从事,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麻烦,但是我已经看不到了。晚年金克木先生在《读书》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讨论各种学术文化问题,影响很大。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先生以88岁的高龄仙逝。

  二、导入。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哪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牛顿)。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他的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怎样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那两个猫终日总是出出入入,弄到牛顿开门关门,是麻烦不堪的。所以有一天,牛顿便要想一个方法,让那两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总是去开门关门。他所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像这种思想还是大科学家的聪明,这件事实还是大科学家做出来的。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