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营养物质的运输教案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看图识记叶芽的各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2.幼叶叶腋里的突起将来发育成什么?

  3.叶芽、花芽和混合芽的区别。

  4. 侧芽、顶芽是由叶芽中的什么发育成的?

  5.植物的顶端优势原因是什么?

  6.茎的功能是_____和______,茎是由____发育成的。

  7.杨树的顶芽属于_____。

  8.下列关于叶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叶芽中具有大量分生组织细胞 B离生长点越远的.幼叶越早发育成叶

  C生长点及周围部分将发育成顶芽 D芽原基着生在未来枝条上节的位

新课讲授:

  1.关于引言:教师通过复习提问的形式,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茎的功能,从而导出茎的结构。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种类的植物茎(2~3年生),直接提问学生:①茎是怎么发育而成的?②茎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③茎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这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不同的植物,茎的形态虽不一样,但其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体、输导营养及繁殖的作用。茎的这些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茎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茎的结构进行研究。

  2.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有草本植物的茎(小麦、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茎(椴树、杨树、柳树)。首先用准备好的材料,使学生明确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区别(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茎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步进行。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段(约5cm)椴树茎,让学生动手剥一剥茎的外皮,这一层是很容易剥掉的。再引导学生往里剥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让学生用刀片或竖刀把茎横切,观察茎横切面的结构,并用解剖针扎一扎茎横断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问:①茎的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②最硬的结构在哪,最软的结构在哪?③为什么会这样?并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清楚的问题或不易观察的结构进行补充讲解。如:关于树皮,它的结构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韧皮部是树皮中的重要结构,它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的。教师用挂图说明筛管的结构。强调筛管是由许多管状的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两个细胞结合处叫筛板,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筛管细胞之间靠筛孔进行物质传递,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关于韧皮纤维,可与木质纤维对比学习。关于木质部,可以与韧皮部进行对比讲解。导管的结构可以复习提问,由学生自己说明(第三章已讲)。木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可对比韧皮纤维,强调木纤维的坚硬、无弹性、强大支持力的特点。不同的植物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的数目是不一样的。如亚麻茎中的韧皮纤维很丰富,可以用来编织亚麻布和帆布,很结实。红松的木材质地优良,耐腐蚀力较强,是建筑、车辆、造船、家具的上等优质用材。

  在讲解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木本植物的茎逐年生长、加粗,所以茎中肯定有些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能力,那么这些细胞在哪里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属于什么组织?这种组织细胞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提示,学生会想起来,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这样就可以在图中找到形成层的位置了。形成层的位置决定了它能不断地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在学生掌握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后,教师给出维管束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木本植物的茎维管束呈什么状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说明维管束呈筒状。

  最后,教师根据自制教具或模型一层层地认识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立体认识和记忆。

  (2)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发挥主动性。

  课前把实验材料和用具都发给学生,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想象力,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弄清楚。课本可以做为参考依据,教师可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把握住学生的思路,使之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

  当然,对学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结构或不易发现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说明、解释和讲解。但要注意,学生已经搞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设法观察到茎的结构就可以。②经过学生自己“动脑”的操作,会更深一步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