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设计(2)

时间:2021-08-31

篇三:《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的描写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抒情的语句,学会用赞美的文字抒发悲情。

  3、学生通过品味文中语言,学会细心地观察生活,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腻和用词的精妙

  三、教学难点

  1、作者是怎样用赞美的文字表达悲秋之感

  四、教学环节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乡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吗?你们每一个人将来都有机会到外地上大学、工作。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们有一天远离家乡,你最留恋的是家乡的什么?作为北方的孩子,你会想念家乡的纷飞雪吗,你会想念秋天旷野的风吗?在郁达夫眼中,故乡是一种割不断的情缘,他深爱故乡的人,爱故乡的一草一木。当他回到久别故都,是什么让他情不能自已,写下了这篇为后人称道名篇《故都的秋》。今天让我们在这朗朗的秋日里,跟随郁达夫回到那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共同感受故都秋天的味道。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全文作者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找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秋味)

  2、作者描写了故都秋天的那些景象,你能否用文学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牵牛花、秋雨、槐蕊、秋枣、秋蝉……)

  3、①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钓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那么作者如此思念的这些景物,甚至“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②为什么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

  (结合自身经历、到北京旅游的经验)

  名胜古迹只是一个城市外在的印记,而真正的文化是隐藏在街头巷尾,散布在寻常百姓家的,是深入每个人的骨髓的。

  4、本文的意境或者说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找到的?(第一段)

  第一段很重要,他不仅让找到了统领全文的文眼,更我们体会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于这些平常的景物之中的。

  (三)重点赏析

  5、①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花色)②作者问什么最爱蓝色和白色?

  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更符合全文的感情基调。

  6、接下来作者写了槐蕊,槐蕊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在文中找?

  (静)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这是什么手法?(以动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①(“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通过触觉写静)

  ②(“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通过视觉写静)

  如果不是万籁俱寂,作者怎能有如此的细腻的体验,如果不是心静如水,作者又怎能观察到这细微的情节。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秋蕊的静中,郁达夫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秋,也是人生之秋。

  7、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大家齐声朗读秋雨这一段,秋雨给大家是什么感觉?(悲凉)我听见有同学说悲凉,在哪看到的?(同学找)

  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悲”字,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到底悲从何来?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2.《故都的秋》的精品教案设计

3.课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4.高中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5.故都的秋课文教案设计

6.《故都的秋》课文教案设计

7.关于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8.《故都的秋》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