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课件背景

时间:2021-08-31

  篇一:秋天的怀念课件背景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设计理念:

  中国文字,特别是抒写心中细腻情感的文字,通过读能唤起文本与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体验。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接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接受情感的洗礼。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感知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和愧疚之情。通过这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设计意图:

  课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挚,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瘫痪雁侍捶絮 豌

  2、你能认识它们吗?谈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

  3、你能记住这些生字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识字、记字方法,及时总结,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能读好吗?

  课件出示新词语:瘫痪 雁阵侍弄捶打絮絮叨叨豌豆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还敢试试读好它们吗?

  【课件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画出含有新词的语句。】

  6、自由用心读读这些句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的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

  从生字到生词,然后到语句,从音、形到词语理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深入透彻,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总结掌握了方法,重要的是为后面课文的解读体悟做好了准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句、好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轮流读一自然段课文,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重读。

  3、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在读中感悟。

  4、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组织师生交流,概括总结。

  6、自由朗读课文,多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设计意图:

  语言,语言,就是要多读!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里,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文本情感的浸润。

  四、追踪作业,巩固加深。

  1、朗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做批注。

  2、摘抄文中好词语佳句。

  3、搜集有关母爱或思念母亲的文章、诗歌等。

  设计意图:

  通过摘抄、朗读、资料搜集等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起到一种及时追踪、适时巩固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细读感悟。

  1、齐读生字新词,听写新词。

  2、自主交流,温故而知新。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抒写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和愧疚之情。】

  2)课文的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读一读。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3、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句话,还还想知道些什么?

  (2)齐读这句话。

  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活?从母亲的哪些表现可以体现母亲要“我”好好活下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划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 设计意图:

  从一句在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为中心,生发开来。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探讨、感悟句子体现的思想感情:

  ①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