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理课件(2)

时间:2021-08-31

  1、有林地数量:大陆有林地面积约1.2×108hm2,森林覆盖率为12.49%。

  2、有林地质量:我国现有林地的质量较好,但现实生产能力低,单位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的生长率也较低。

  3、后备林地资源

  (四)草地资源

  主要特点是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1、草地数量:草地资源约4×108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约3.92×108hm2,可利用草地

  3.12×108hm2;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与中部地区。

  2、草地质量:中下等草地合计占87.15%,我国天然草地质量不高。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内陆水域面积为0.176×108hm2,海洋水域面积为4.73×108hm2,沼泽面积约1000×104hm2。

  四、土地利用

  (一)概念:人类为了从土地获取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对土地实行永久性或周期性的干预。从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土地的持续利用应该是:第一,土地利用是以维护或重建生态平衡

  为基础的。第二,以土地利用技术发展和更新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第三,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依靠科学的政策和土地管理来保证。第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优化出发。

  (二)中国土地利用特点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尤其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林地比较集中的有: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地;其次在西南的川西、滇西北和藏东南一片,是我国第二大原始林地;再次是分布在南方山地,闽浙赣山丘、南岭山丘、雪峰山等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

  部内陆地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的广大高原、山地和盆地。

  裸地,包括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和裸岩与倒石堆等。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与干旱气候相联系,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裸岩与倒石堆则多分布在中高山地区。

  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高山地区。

  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水分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所制约,以自然因素为基础,以人类生产活动为主导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土地利用现状

  1、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

  已利用土地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1)耕地现状: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约占1/3;重用轻养,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复种指数增长不快。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

  (2)林地现状:低利用率、低覆盖率的现状,使我国属于森林资源非常不足的国家。主要原

  因是长期乱砍滥伐,森林遭受了严重破坏而难以恢复和更新。

  (3)牧地现状:草原潜力大,但目前草原生产能力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自然条

  件严酷外,部分原因在于经营管理不善,放牧过度,造成草场退化,或者滥垦草场,垦山种地造成的土地沙化,降低了草场生产能力。

  (4)内陆水域:目前湖泊的调蓄能力因不少湖滨滩地被围垦而受到了极大的消弱。我国江河、湖泊、池塘及水库的水面利用率较低。

  2、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分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

  (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其焦点在于土地资源的有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上。因此,形成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两条基本国策。

  (1)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用地。

  (2)改造中产田,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3)制定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改善生态和生产条件。

  2、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加强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发展速生、高产、多用途的新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污染、林火、病虫害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退化。

  3、草地资源的保护、管理

  加强草原建设、治理退化草场,大力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推广草库仑,适宜地区推行草田耕作。加强畜牧业的科学管理,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积极开发牧区新能源,以减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4、保护湿地资源

  第三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辽阔的国土,巨大的纬度差和经度差,以及背负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和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自然环境结构的复杂性

  (一)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领土辽阔,由南向北跨越了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不同温度带;受位居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的海陆位置及青藏高原影响,不仅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且由沿海向内陆、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这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与多样的温度带相结合,再加上高差悬殊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影响,多方面交叉,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进退,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季风的控制。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地形(高度位置)对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作用,形成垂直地带性分布,使我国自然条件更加复杂多样。而高度位置对能量、物质的流通尚有屏障作用、分支作用和阻滞作用等,更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它的存在明显地干扰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使我国自然地理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

  (三)植被、土壤和陆地水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貌影响下,使得我国植被、土壤、陆地水的发育和形成,同样也显示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土地资源、水资源、多种矿产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光、热资源丰富,各地区光、热、水资源配合不够协调;生物种属繁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三、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刻性

  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经济活动已使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人类活动的影响无外乎归结为二大方面:建设性影响:开辟农田,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破坏性影响: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对生物界不利影响。

【中亚地理课件】相关文章:

1.区域地理中亚课件

2.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课件

3.地理 课件

4.地理课件《印度》

5.地理课件资料

6.地理常识课件

7.北京课件地理

8.关于地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