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课件(2)

时间:2021-08-31

  5、文中的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作者前两次养猫的经历,都是用一种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但写到他并不喜欢的第三只猫的时候,却仿佛大海中涌起了微澜,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冤枉了猫,又无法对它表白时,作者的心再也无法平静,“想到它的无抵抗地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抒情议论的语句是画龙点睛,点明了事件的意义,由此,我们也能从作者身上,学习他那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并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来。

  6、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要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7、家里的人对这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8、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9、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10、找出文中表现家里的人对第二只猫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11、第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12、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14、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15、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6、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7、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18、“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专题探究

  1、文章选材很微小,但是读罢却能够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仔细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领全文。结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篇首,结构完整而严谨。

  (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文章中三只猫,各具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坐在铁门外边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些描写,表现出几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3)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中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从多角度探究抒发的情感。

  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时候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猫》这篇文章文字浅显但蕴含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作者表达出的思想:体现了“我”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表现了“我”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精神;弱小者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

【郑振铎猫课件】相关文章:

1.《猫》郑振铎课件

2.郑振铎《猫》课件

3.猫郑振铎课件

4.郑振铎猫ppt课件

5.郑振铎猫课件2018

6.郑振铎猫教学课件

7.郑振铎《 猫 》原文

8.郑振铎的猫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