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那树》教案(2)

时间:2021-08-31

【交流展示】各组抽签回答前面问题

【拓展延伸】类文阅读 一棵树

  它的躯体极尽扭曲,如同永不苏醒的醉汉,肆无忌惮地袒露着它的雄悍和孤寂。它灰褐色的外表,像被榨干的兽皮,象抽象派笔下的杰作。

  三年前的那个春天,一场凶邪的龙卷风没把醉汉刮倒,却使醉汉的肚脐眼那儿最先坏死,并日渐凹陷,最终成为眼下这个样子:极像竖起来的马槽。马槽开口这一边的枝叶已完全枯死了。

  一棵树,一半死了,一半活着!

  它所在的村子名字就叫“一棵树”。

  “一棵树”成为村子后,村子里还陆续长出过一些树,只不过,最终,一棵树村仍旧只剩下了一棵树:一棵柳树,一棵比村子还要年长一些的柳树。

  这不奇怪,因为,一棵树村已经名存实亡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事实上是村子的遗址,大多数人家已迁走,只剩下残破的院子,被揭掉房顶、挖去门窗的墙壁。一棵树,以及满眼的残垣断壁,它们那冷硬的仪表似乎在向苍天昭示着什么。

  各处的巷道都被黄沙掩埋了。站在柔软的沙层上,任何一道院墙都是可以轻松翻越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君临某家院子的时候,可能会大吃一惊:院墙的另一面忽然恢复了应有的高度,而且院内又干净又坚硬,有几只小鸡在咕咕地叫!

  这样的人家还有四家。

  四家人,一棵树!

  它是村里的最年长的生命。

  它是不是村里最后的'生命?

  这很难说。

  这要看信义老汉这个老棺材瓤子还能活多久。信义老汉如果活不过这个春天,它也肯定活不过这个春天——信义老汉的家,就在它的身后。

  每天甚至每时,你都可以看见他:在恣意的阳光里,在一棵树的周围,一个驼背的一只眼睛瞎了的老人,怀里抱着把老扫帚,或倚树而坐,或头枕裸露的树根而眠。人们说他迂了、傻了,早就是一个棺材瓤子了,还不咽气,贼兮兮地活着!

  一棵树,一半死了,一半活着;一个老人,一只眼睛瞎了,一只眼睛亮着。它和他,完全像兄弟两个,相互支持着,相互成为不最终倒下的缘由。

  信义老汉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保护它。他知道村里什么人在打它的主意。“这棵树是我爷爷手上栽下的。”他总是反复对人说。没有人怀疑这一点。但是,也没有人怀疑这棵树终究会完全死掉的,既然整个村子即将被流沙抹去。

  村里的人尚有耐心等待。

  等着看一棵树的死去。

  实际上是等着看他的死去。

  “死”不就在眼前吗?

  但是,他和它似乎都成精了!

  他们似乎永远不会死!

  它周围是干净的。

  每天早晨,信义老汉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老扫帚清理掉它四周的沙子。虽然整个村子已被埋去了将近一半,而它四周,沙子礼貌地向四周退去。

  沙坡上有他光着脚的足迹。

  看见他的足迹,村里的人就不敢打他的主意。他虽然是个棺材瓤子,有些迂、有些傻,他们还是不敢轻视他。无论如何他是族长,是年纪最长的人。

  “这棵树是我爷爷手上栽下的。”

  “我爷爷”就是村子的祖宗。

  所以他这句话有足够的威力。

  然而总是有人故意惹逗他:“你死了就没人怕你了!”“你死了我们就把树放倒,给你做棺材。”

  人们已经不回避说他“死”了——照理说,村里人通常是忌讳说死的,死常常被说成“走了”“没了”“完了”!

  人们也正是如此打算的!

  【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肆无忌惮(dàn)褐色(hè)瓤子(ráng)裸露(luǒ)忌讳(huì)

  2、开头“它的躯体极尽扭曲,如同永不苏醒的醉汉,肆无忌惮地袒露着它的雄悍和孤寂”这句话运用了拟人_手法。“雄悍”和“孤寂”指什么而言?(前者指一棵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恣意的长势;“孤寂”指它只是孤独的一棵。)

  3、“‘一棵树’成为村子后,村子里还陆续长出过一些树,只不过,最终,一棵树村仍旧只剩下了一棵树……”,这句话揭露了社会上怎样一种现象?(一些人为了一己之利而疯狂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愚昧和违法现象。)

  4、一棵树村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土地沙化严重。)

  5、作者把“四家人,一棵树”相并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慨叹与痛心,说明树木之少。)

  6、“一棵树,一半死了,一半活着;一个老人,一只眼睛瞎了,一只眼睛亮着。”写出读这两句的感受。(围绕苍凉与顽强来谈即可。)

【反馈检测】

  A、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是王鼎钧,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

  2、本文主要运用了托物寓意-表现手法。

  3、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B )

  A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B荫庇:不见日光,又凉又潮。C虬须: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D周道如砥: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4、文中第一部分,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早期的“那树”,下面不属于此内容的是(D)

  A奇特的容貌 B特殊的生长环境 C对人类大有功德 D大树的生存受到的威胁。

  B、中考链

  (2008厦门中考题)名著阅读(1)下面是一则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它出自初中生的课外必读名著《伊索寓言》。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对坏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冬日的一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它一清醒以后,就咬了农夫一口,给了他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去可怜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2)笛福在《鲁宾孙漂流记》一书中,成功刻画了“硬汉子”鲁宾孙的形象。你认为鲁宾孙的“硬”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原著的一个片段具体说明这个特点。(例:鲁滨孙的“硬”主要表现在他的永不言弃。在孤岛上,鲁滨孙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尝试播种大麦和水稻,虽然第一次失败了,但他锲而不舍,总结经验,终于成功。)

  (3)吴承恩《西游记》里的那只石猴,除了法名“孙悟空”外,还有其他几个称呼。请从下列称呼中任选一个,依据原著简述与该称呼的由来相应的故事情节。

  美猴王 弼马温 齐天大圣 (例:“齐天大圣”——悟空得知“弼马温”只是一个看马的小官后,知道自己上当受骗,心头火起,打出天门,回到花果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

  C、练笔空间

【课文《那树》教案】相关文章:

1.课文《那树》精品教案

2.《那树》课文原文

3.语文课文那树的教案设计

4.《那树》的教案设计

5.《那树》课堂教案

6.《那树》教案设计

7.那树的教案设计

8.《那树》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