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

时间:2021-08-31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二】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